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琴棋书画诗酒花 ——《终朝采蓝》读书报告

作者:曾鸿莹
主要内容     

琴棋书画诗酒花

——《终朝采蓝》读书报告

《终朝采蓝》出自《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虽然诗本身是一首闺怨诗,但是这两句的意思: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整天在外采蓼蓝,一衣兜也没采满;倒是颇符合宋朝人的生活——那种惬意的怡花弄草的生活,那种似乎不知日月几何仿佛一梦就是十年扬州的生活。采花采草也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一天采不到一捧也没关系,反正我只要兴尽即可。而“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似乎只是文人专属的东西也变得普及,更加大众化日常化。而作者正是通过各类考古文献、文物、遗迹见微知著通过推理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宋朝,这也正是考古工作的意义所在,丰富完善出人类的文化历史,那段历史比任何的宝贝都更加珍贵。一件文物如果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它始终是一件艺术品,可能不会有人在更遥远的未来记住它,但没有人会忘记一段历史,那是烙印在血脉中的珍宝。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可能是对这本书所讲即“名物学”最好的形容,从床具到行障再到花瓶,作者在起居用品到文房清玩的细致描述中,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变局给生活体验和审美趋向带来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以生活姿态及家具的变化——居室陈设以凭几和坐席为中心而转变到以桌椅为中心,从跪坐向高坐具演变,为核心,由此展开了文化的变迁,生活情趣的改变。

作者以坐具的改变开篇,而由席坐向高坐具的改变也的确成为了宋朝所有文化发生与唐朝截然不同的变化的契机,这也是全书的基础。这种改变持久而漫长,因为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的框架结构,更是牵一发动全身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乃至礼俗。当然这种艰难的改变最终成功了,而我们也见到了那个最令人神往,最希望生活的朝代——宋朝。我一直在想人们会更喜欢魏晋的名士风流还是宋朝的惬意安详,不过最近发现可能更多人会喜欢宋朝吧,撇开南宋的动荡不谈,大家对宋朝的感觉就是惬意,就是连平民百姓都可以有雅趣。比如书中提到鲜花插瓶在宋朝真正兴起,而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物质因素就是家居的变化。“高坐具的发展和走向成熟,使精致的雅趣有了安顿处”,而随之发达起来的文房清玩也就顺应要求共同构建起居室布置的新格局。当然要有文房清玩也必须要有与之相配的财力,宋朝的金石考古如此发达不是没有道理的,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部分,否则“琴棋书画诗酒花”又怎能超过“柴米油盐酱醋茶”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本书中并未过多提及,不过我相信百姓眼界的提高势必会让宋朝的喜爱文玩的潮流蔚然成风。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五月故事寻微》,作者通过古物还原出了古人的风俗,且是很重要的五月。五月俗称恶月,所以五月的行事多为却鬼、辟邪,端午驱五毒也是如此。在本章中作者除了引用诸多文献外,全部使用是古画,从古画的细微之处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如借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资料室藏的一件清缂丝博古挂屏表现了当时人们端午所用的物品如艾叶、端午佩符以及百索缕等。而作者由此认为它还可以被命名为“缂丝端午景挂屏”,而这原本也是一件与时令相应的室内陈设。而《夏日戏婴图》的童子戏蟾蜍、擎荷花、摇宫扇妙趣横生。宫扇上画着蛇、蝎、蜥蜴、蜈蚣、蟾蜍和艾叶,虽然小却历历在目。又有童子抬案,案上置樱桃水果,及酒杯,不消说那酒杯中装的必定是雄黄酒,那因一条蛇而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千年的雄黄酒。将其与《端阳戏婴图》中贴门楣、贴户寝的情态放在一同赏玩更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端午景。至于其它古画如《端午故事图册》乃至《钟馗捉鬼图》无不体现了那恶月中人们因为镇恶反而从中获得的五彩缤纷的欢乐,描绘出了那一片喜乐的节日风景。这一切本都存在于诗文书画中,却被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带到了我们面前,作者借用古物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最真实,又最令人神往的宋朝风俗图景。

宋朝金石考古同样发达,许多文人同时也是金石专家,如李清照和赵明诚又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都是其中泰斗。对于古人来说考古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给古器物定名。如王国维之语“形制之学实为宋人所擅长,凡传世古利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宋人在此上的成就可见一斑。而作者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并不拘泥于古人对名与物的对照考查,在文中大量引用诗文甚至志怪小说来使它们与器物契合呼应。正如作者在另一本《诗经名物新证》中写道“在二者的遥相呼应处,接通它们本来应有的联系”。本书中作者并未排斥并非正史的文献例如一些话本小说,如作者引用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一片《阳羡书生》来阐释当时行障的用途,虽是志怪小说但依旧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态。而书中对于诗文的引用更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我以为如此形式无论是对考古研究还是其它领域的研究都会有着巨大的帮助。虽然现代考古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经验和文献的积累上都远超古人,但宋人身上那种对古物玩赏,对其中兴味的探求研究始终值得我们学习。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