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之我见
高倚天
本学期的形教课已经结课,上完课后有很多想说的,就许我洋洋洒洒地写下来吧。“忠”和“孝”是本学期形教课的两大主题,它们本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意为忠君国、善父母,是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忠”和“孝”也逐渐有了不同的阐释和理解,老师也在课堂上带给了我们一些她的看法,使我受益匪浅。
对于这两大主题,我对“孝”的想法更多一些。每个人所理解的“孝”是不一样的,而我觉得我心中的“孝”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交流和尊重。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总是想着只有自己成功才叫做对父母孝顺,想象着自己将来如何有出息,才能如何孝敬父母;而那句“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才让我明白,只有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幸福,父母才是感到真正幸福的——父母的爱,就是这么简单却伟大呀。而现在想来,“孝”也不需要什么成功和成才,父母也不期待你多大的回报,而更多是希望你陪陪他们。龙应台这样写道:“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本想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父母没有想过回报,只是希望你能回家。而对于现在正在读大学的我们,每天一个问候电话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我们都是被父母疼着长大的,因为不在身边,所以更加想念、惦记对方的生活,所以才会需要电话的维护去了解对方的生活。
然而我们总是这样,离别久了会想念父母,生活在一起却又感到腻烦。我觉得,人难免有这种心理,我们和父母年龄相差很大,难免有很多地方不合拍,但不如和父母多说说话,多交流沟通,尊重他们的想法,分享你的生活与苦恼、快乐,反而能加深感情。课堂看了《喜剧总动员》贾玲的作品《您好,李焕英》与《朗读者》,更加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呀,人生哪有什么长相厮守?不过好好珍惜当下罢了。所以我们才说,孝心不能等待啊,比一直在起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好好相待。
再说“忠”,古有“当记家国当前,国事重于家事”,造就了许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人。古时为了君国忧国忧民的人,是忠‘在战争年代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战士,是忠。而在君国一体不复存在的今日,“忠”,更多的表现为爱国,并为国家做点实事。比如,《朗读者》里那个当村官的耶鲁大学生秦玥飞,还有更多更多为这个国家做着事,希望它越来越好的人。我们虽为小人物,却仍旧能够做一些小事,比如随手丢进垃圾桶的垃圾,便是为国家的环保增添一份力量。对于这种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运用到当今社会中去。
形教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东西却留在了我们心里。历久弥新的“忠”、“孝”的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