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在列强的侵犯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在课上某小组对李鸿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我因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李鸿章身为晚清重臣,不仅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师,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在我的观点里,他更应该是一个民族英雄而非罪人。
李鸿章若生于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于乱世,虽也大有作为,但仍遗臭万年。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比起守旧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变革的引导者之一无疑是十分出色的。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由此可见李鸿章在国外的知名度与其在国内的重要程度。关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他本身也只是清政府的一个大臣,拥有再大的权势也必须听命于朝廷,当时朝廷的命令是再多的赔款也给,但他却一直在想办法降低赔款,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为了降低赔款甚至差点被刺杀,以至于慈禧太后听到赔款数目之后会说:“才这么点?”。所以说这并不是李鸿章的过失,而是清政府的没落,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李鸿章一生中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曾经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从此成了涣散中华民族精神的卖国贼、苟且偷生的小人。
李鸿章在晚清日渐孱弱的外交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虽然未能给中国带来改变,但也推动当时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李鸿章曾说自己用一生的时间糊了一座纸房子。外国人看向这栋纸房子看到了这位尚且还能沟通的管家,但当时的统治者却在纸房子里对外叫嚣,闭关锁国,让这位管家去和外国人打交道。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看到的只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房子,表面糊的纸,不如一把火烧掉。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对李鸿章有很大争议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