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怀沙投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说到端午就不得不提粽子,用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一书中:“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说的就是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百姓为了让鱼儿不食屈原尸身,将米放入竹筒,投入江中以祭屈原。
不知从何时开始,咸粽子与甜粽子的争议已经成了每年端午必提的课题,一般南方吃咸粽子,北方吃甜粽子,那么最开始的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首先关于粽子的材质,关于“端午”的最早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其中对粽有注释:”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煑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隂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说明以前的粽子是用黍米制成,后面才改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糯米。
对于味道来说,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在当时尚还不能大规模运用如此精细的白糖提炼技术。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盐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物品之一,而当时的生产力也决定了不可能是肉粽,对于当时的人们都很少有肉吃,又怎么可能制作肉粽去纪念屈原呢?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由此可见,最初的粽子只是用黍米做成的白米粽,而非今天颇具争议的咸粽子和甜粽子。
如今的咸粽子和甜粽子更多的是后世对这一习俗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由南咸北甜多少也可看出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这种争议不单纯只是一种食品味道的争议,更是现在南北饮食文化的冲击与交融,在如今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种争议也是无可厚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