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智慧
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交织成一片密网,连接着几乎所有的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人曾说:“聪明的人用头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斯言如是,说话也是有一番学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折射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质。那么我们要怎样去与人说话沟通,才能达成自己最理想的效果呢?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有着三大说话智慧。
首先,牢记“三缄其口”。
与他人沟通时,说话一定要谨慎。孔子曾经从鲁国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游学,参观了周朝的一座宗庙。在庙右边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金人”,是用铜做成的人像,并且是“三缄其口”,这里的“缄”即是封口的意思,而且是有三重封口。当然这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想要告诉我们说话时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小心小心再小心。并且,在这个“金人”的后面还有一篇长长的铭文,写着许多的箴言,都是关于谨慎说话的。孔子看后深有感触,便对弟子进行了一番教育。他认为这些话都是实在而中肯,合情而又可信的!由此可见,谨慎在说话沟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需要做到“辞达而已”。
在沟通的过程中,言辞足矣达意就可以了。有句俗话说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的确,说话也一样,它也需要根据人物、场合、时间等的不同,相应地进行调整,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才叫会说话。现在的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许,过度地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整天唠叨、督促着孩子学习学习,却不知在这样长期高压状态下的孩子,反而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可想而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离父母的期许越来越远。我们在《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说话的情况也能感受到,辞不贵多,也不贵少,取达意而止。他评价门下弟子都是言简意赅,却又抓得很准,学生的个性与才能都体现了出来。这就是他说话的智慧。因此,我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不要不停地说个没完,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是应该抓住要讲的重点,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最后,还需懂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采,说的话就不能传播出去。我国历史上不乏有一些能言善辩的人,而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文采。文人墨客,策士等,这些人都是言论朴实而不浅陋,言能引人入胜,意能发人深省,词约意丰,言近旨远,在简短的话语中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乃至人格、风采。现代社会,虽然说沟通时不需要运用什么对偶、比喻、排比的句式等等,但是不能全说成口水话,显得自己没有一点文化沉淀。
其实,掌握好沟通的智慧,它就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分享,情绪得以平衡回归,从而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世间中走得更安稳。当然这需要主动去改变自己,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真正体现沟通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