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葬礼的那一天,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行,特别是老一辈,跟他年纪一般大的老人,都在感叹他为什么去世的那么突然。村委、乡政府都派人来送行了,来缅怀这个曾经的村支书。那一天,很热闹,阳光很好,为他送行的人很多,可是却那么的悲凉。
他叫周辛孝,曾经做过老师,文化大革命时当过生产队队长,改革开放后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后来被选举为了村支书。他为村里人做了不少事,老一辈的人都敬佩他。
他成长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在处于解放和发展的时期,社会没有这么稳定,所以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因为家里兄妹众多,家庭贫困揭不开锅,作为长兄的他辍学了。在那个时候,高中学历算是比较高的,所以邻村学校的校长请他去当老师。那时候条件很差,一个教室可能坐着好几个年级的学生,而且桌凳很少,好几个学生要共用一张桌子和一张长凳,甚至还有的学生要从家里带。附近村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因为方圆几十公里,只有这么一个学校了,那时候没有车,孩子们上学都靠步行,学校里也没有寝室,离家特别远的学生甚至会在教室打地铺。于是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将来可以在自己的村里盖一所学校,学生们都有各自的桌凳,村里的孩子不用走这么远上学,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他也做不成老师了,回到了村里,和生产队一起干农活。村里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读书人,没有干农活的经验。那时候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刚研发出来,他对杂交水稻甚是感兴趣,在了解了一番后,他决定说服队员,在自己的生产队的田上用100亩地来进行杂交水稻的试验。别的生产队甚至还嘲笑他,说读书人还来指挥大家种地,怕是今年你们都吃不上饭了。农村人向来喜欢“谈天说地”,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乡里的人都知道了,都等着看他的笑话。他是一名知识分子,他相信科学,他才不会在意别人的嘲笑,也不会让别人来看自己的笑话,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知道他没有错,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脸。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场赌约,做对了,就是一片光明,做错了就是悬崖万丈。没想到,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原先人均年产2担米,现在上升到了7担。,整个生产队吃上了饱饭。大家一同把他推举为生产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生产队都积极向上,成为了乡里的模范生产队。后来,大家也都开始种上了杂交水稻,开始吃上了饱饭,他也成为了乡亲们口中赞许的人。
改革开放后,在他的努力之下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后来在大家的推举下,他成为了村支书,是为人民办事的村支书。现在,他在村里盖学校的梦想可以实现了。他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在村里发起捐款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在他的带领下,一栋五层高的楼拔地而起,一共有16个教室,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顶楼作为村委会办公的地方,还有一个会议室。学校里有一个小操场,可是没有跑道。每间教室都配有足够的桌子和凳子,邻村的孩子也来这里上学了。这所学校很小,但是如今还在使用,可是随着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了。现在村里的领导也没有想着再盖一所学校,也没有想过把学校重新修一下。这所学校,从一个完整的小学,到后来只能容纳四个年级的人,到现在,成为了半个幼儿园,村里的孩子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去十里外的乡镇小学去接着上,他为此感到痛心,却再也无能为力。
他是一个党员,他一直都关心着国家大事,自从家里有了电视,新闻联播每天都会准时收看,没有断过一天。家里人都知道,放新闻联播的时候不能跟他抢电视看,其他时候随意。最让他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曾经参加过三次县里人民代表大会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他退休后,又继续当着农民,回归田园生活。他在山上种下了红枣树和枇杷树,还在这片林中盖了一个小茅屋,便于在秋天丰收时在此歇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家里的地没有空闲的。有些地种植了多种蔬菜,有些地种了果树,水田里种植了水稻,除此之外,每年要养上几头猪。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地里挨个浇水,晚上也是忙到七点过才能回家吃晚饭。家里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剩余的会在赶集的时候拿到县城去卖。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很充实。除了种地外,他在空闲时间还会帮别人写报告,写祭文,赚取少量的生活费。
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上的病痛也越来越多,从高血压到心脏病、冠心病,再到最后的老年痴呆,说不出话来。这样一个人老了却连低保都申请不到,每个月得到的也仅有120元的民办教师补贴。还好儿女孝顺,让他安度晚年。可是,曾经的教师,曾经的村支书,如今到了年龄却申请不到低保,着实让人感到尴尬。
他去世的那天,是十九大召开的那一天。前一天晚上,他还跟老伴说,要早一点起来看十九大的新闻直播,可是,他在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他去世的太突然了,没有任何的征兆,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遗言。他走的很安详,看起来没有一点儿痛苦。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啊,已经安然离世了,或许安详离去就是对他这一生兢兢业业最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