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作者:甘泽谣
主要内容

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汉语言文学

163010216李诗怡

摘要:金庸小说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小说的众多母题,笔者对其众多母题进行了解筛选后选择了以小说中“海洋描写”作为论述主题,金庸小说中海洋描写的内涵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叙事有关海洋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其次,描写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对抗,在具体事件中体现人与自然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是在海岛描写中透露个体生命意识,在该种描写中体现作者本人的生命意识和世界观,也借人物之身揭示个体生命意识的深层内涵。

JinYong'snovelscontainmanyofthemotifofancientandmodernnovels,theauthorofhismanyMasterstounderstandtheselectionofthe"Oceandescription"asthethemeofthenovel,JinYong'snovelsintheconnotationoftheoceandescriptionisroughlydividedintothreeaspects:thefirstisinthenarrativeaboutthemarineplotcharacter,shapingthecharacterimage;Secondly,describingthefusionandconfrontationbetweenmanandnature,intheconcreteevent,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mutuallyindependentandinseparable;Finally,theauthorrevealstheindividuallifeconsciousnessintheislanddescription.Inthisdescription,theauthorembodiesthelifeconsciousnessandworldview,andalsorevealsthedeepconnotationoftheindividuallifeconsciousnessbythebody.

主题词:金庸小说海洋描写文化内涵

金庸小说中的海洋描写众多,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出现,这些海洋描写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作用,而深究其背后,海洋描写则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局限性,古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神秘而有趣,与海有关的文化内容不断产生,也正是因为对海洋“无穷无尽”、“深不可测”的认知,众多思想学派在宣扬本学派思想时都喜欢以海洋作比,将海的特点与本学派思想相结合,以此促进思想的传播,例如儒家学派代表作《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在故事“伯夷”、“太公避海”以及“齐景公历海”①中都表现着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之美,体现出了儒家的海洋观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而道家海洋观则更多侧重于自然方面,如《逍遥游》一篇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文章以鲲徙南冥为主线,在不断的思辨之后得出“无己、无功、无名”结论。佛家讲究因果轮回,讲究因缘际会,因此将尘世比喻为“苦海”。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儒释道三教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海洋文化的发掘与诠释,海洋作为一个文化母题由来已久,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继续沿用着这一母题,并且在和武侠小说这一特点鲜明的文学类型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海洋叙事对人物的塑造

不同人物在海洋叙事中的行为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张翠山扶着殷素素走进舱中,船身仍是一时如上高山,片刻间似泻深谷,但二人经过适才的危难,对这一切全已置之度外。殷素素倚在张翠山怀中,凑在他耳边说道:“张五哥,我俩若能不死,我要永远跟着你在一起。”张翠山心情激荡,道:“我也正要跟你说这一句话,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俩都要在一起。”殷素素喜悦无限,跟着说道:“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俩都要永远在一起。”两人相偎相倚,心中都反而感激这场海啸。②

张翠山与殷素素在海啸中相互扶持,从最开始互相视对方为敌人到最后成为亲密的恋人。是海洋叙事成就了这段情节,塑造出一对患难与共的恋人形象。张殷两人原本已互相倾慕,但因各自所在阵营的不同,无法吐露真心,但在海啸来临的生死关头,两人的感情得以流露,传统礼法对人的约束使人的天性得不到释放,但往往在危急时刻人的本性本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张殷两人在海啸中所产生的爱情是对传统礼法的突破,英雄人物在海洋描写中得到个人意志的完善和升华,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

金庸曾经有这样的观点:“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在对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没有一处情节应该是多余的、虚设的,因此海洋描写也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甚至有时候会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人物性格对待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在海洋描写中这一点则更加明显。《射雕英雄传》中的人鲨大战,就是在人物行为的巨大反差之中表现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

欧阳锋向海中一指,道:“你瞧着罢。”只见那条喝过蛇毒的巨鲨一跌入海中,肚腹向天,早已毙命,七八条鲨鱼围上来一阵咬啮,片刻之间,巨鲨变成一堆白骨,沉入海底。说也奇怪,吃了那巨鲨之肉的七八条鲨鱼,不到半盏茶时分,也都肚皮翻转,从海心浮了上来。群鲨一阵抢食,又是尽皆中毒而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只小半个时辰功夫,海面上尽是浮着鲨鱼的尸体,余下的活鲨鱼为数已经不多,仍在争食鱼尸,转瞬之间,眼见要尽数中毒。洪七公、周伯通、郭靖三人见了这等异景,尽皆变色。洪七公叹道:“老毒物,老毒物,你这毒计固然毒极,这两条怪蛇毒汁,可也忒厉害了些。”欧阳锋望着周伯通嘻嘻而笑,得意已极。周伯通搓手顿足,乱拉胡子。众人放眼望去,满海尽是翻转了肚皮的死鲨,随着波浪起伏上下。周伯通道:“这许多大白肚子,瞧着叫人作呕。想到这许多鲨鱼都中了老毒物的毒,更是叫人作呕。老毒物,你小心看,海龙王这就点起巡海夜叉、虾兵蟹将,跟你算帐来啦。”欧阳锋只是微笑不语。③

这种几乎是斩草除根的屠杀方式非常残忍,在本段情节中,作为正面人物的洪七公、周伯通等人击退鲨鱼都是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表现的是刚直不阿、堂堂正正的凛然正气,而欧阳锋作为“西毒”,则采取了最为血腥残忍的办法,表现的是他歹毒卑鄙的性格,正是人物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海洋中遇到群鲨时采取的对待方式有所不同,也正是在这种反差巨大的海洋描写中,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人物塑造得也更加丰满。

二、人与自然的融合对抗

前文已经谈到,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局限性,海洋在古代中国的认知中是不可抗力的一种,是宏大而难以预测的。而在金庸笔下,这种波澜壮阔则以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倚天屠龙记》中有多次海洋描写,在文章第六回《浮槎北溟海茫茫》④中,人与海有了第一次交锋:

他尚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猛听得谢逊喝道:“张翠山,快到后梢去掌住了舵!”这一喝声如雷霆,虽在狂风巨浪之中,仍然充满着说不出的威严。张翠山不假思索,纵到后梢,只见黑影一晃,一名舟子被巨浪冲出了船外,远远飞出数丈,迅即沉没入波涛之中。张翠山还没走到舵边,又是一个浪头扑将上来,这巨浪犹似一堵结实的水墙,砰的一声大响,只打得船木横飞,这当儿张翠山一生勤修的功夫显出了功效,双脚牢牢的站在船面,竟如用铁钉钉住一般,纹丝不动,待巨浪过去,一个箭步便窜到舵边,伸手稳稳掌住。但听喀喇喇、喀喇喇几声猛响,却是谢逊横过狼牙棒,将主桅和前桅先后击断。两条桅杆带着白帆,跌入海中。但风势实在太大,这时虽只后帆吃风,那船还是歪斜倾侧,在海面上狂舞乱跳,谢逊竭力想收下后帆,饶是他一身武功,遇上了这天地间风浪之威,却也束手无策,那后桅向左横斜,帆边已碰到水面。谢逊破口大骂:“贼老天,打这鸟风!”眼见稍有犹豫,座船便要翻转,只得提起狼牙棒,将后桅也打断了。三桅齐断,这船在惊涛骇浪中成了无主游魂,只有随风飘荡。

张翠山、谢逊、殷素素三人在海上遭遇狂风暴雨,以命相搏。整段描写都是人与自然力相对抗的精彩体现,在自然之力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和柔弱。但海作为自然力缺少能动性和个人意志,人的睿智和意志在和自然力的对抗当中则有了一定程度的突出,虽然大海所代表的自然力强大而难以控制,但通过人的能动作用,能在这种对抗当中巧妙地转化自己的劣势地位。金庸武侠小说在海战描写中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人与海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是人之力与自然之力的各自代表,在对抗中不断此起彼伏;同时这种关系也是相互融合的,自然之力在与人的对抗中得到体现,人的意志也在和自然相对抗的过程中得以激发。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海洋描写,揭示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对抗、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海岛描写中透露的个体生命意识

古人认为大海没有尽头,大海作为陆地的边际拥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因此也对大海赋予了许多的美好想象,前文已经谈到,蓬莱仙山、“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等等,不仅仅只是故事传说,其背后体现出的更多是古人的海洋观和生命哲学,是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依托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桃花岛也是这样的一个象征,黄药师久居桃花岛,正是海洋中一个“隐士”一般的存在,金庸借黄药师之口如此说:“黄老邪生平最恨的是仁义礼法,最恶的是圣贤节烈,这些都是欺骗愚夫愚妇的东西,天下人世世代代入其毅中,还是懵然不觉,真是可怜亦复可笑!我黄药师偏不信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人人说我是邪魔外道,哼!我这邪魔外道,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还少几个呢!”⑤桃花岛远离陆地,桃花岛主是避世之人,这是金庸在海岛描写中的隐逸情怀的体现,这种隐逸情怀和海洋恰恰是分不开的,而这种避世想法是否是金庸本人对自己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流露,大观近十几年金庸半退半隐的生活状态,则更加值得商榷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中海洋描写拥有非常丰富而有层次的文化内涵,除最基本的体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之外,金庸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一定的思考,通过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对抗过程来揭示这一关系的复杂性,在更深层次上,通过对海洋与人物之间的组合描写,以人物之口、人物之事、人物之性格抒发金庸本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认识和对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观的看法。

参考文献:

①《孟子·梁惠王上》(万利华蓝旭译注),13页,中华书局;《孟子·尽心上》,299页,中华书局;《孟子·离娄上》,157-158页,中华书局

②金庸:《倚天屠龙记》,第六回《浮槎北溟海茫茫》,190页,广州出版社,2012

③金庸:《射雕英雄传》(修订本)第十九回《洪涛群鲨》,666页,广州出版社,2015

④金庸:《倚天屠龙记》,第六回《浮槎北溟海茫茫》,189页,广州出版社,2012

⑤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五回《荒村野店》,1125页,广州出版社,2012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