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书笔记

作者:甘泽谣
主要内容

历来对中国古典书籍的整理合订数不胜数,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当中,郭绍虞、王文生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为一本文论的集合,首先具有的就是参考作用。众多的学者、学生把它当成专业书籍来阅读研究,它所具有的高度的系统性、普遍性是一般的文学集注所没有的。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都有对本篇文章的简短分析,这些分析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是很有作用的,首先,它能对整篇文章做一个精炼的总结,能够在阅读后使读者对文章整体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它能对文章提出一些别具特色的延展思考,而这样的延展思考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同样也是是一般的文论选集所没有的。最后,当我们在阅读一本文论选的时候,更多的是以参考书的定位去阅读它,这样的定位要求这本书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更要求读者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联系每一篇选文,了解他们的共时和历时特征。例如《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其意义就是说志和意有情感,意志和情感不易分开,另外还有志是“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等说法,而“歌咏言”就要提到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的“歌本长言”的说法,此时的诗用于唱和,不长不足以形成高低长短的腔调,所以有了后面“声依咏,律和声”的补充说明,这种腔调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形成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诗·大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正因为诗与歌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再往后,就能合称为诗歌了。而在《文赋》中谈到“诗缘情”,《沧浪诗话》中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以上作品都谈到了诗的本质,将它们纵向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诗”这个概念的流变及前代理论对后世的影响,这样的功用,《中国历代文论选》做到了。

除了为广泛、深入的学习提供参考,《中国历代文论选》也具有一个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材料的作用。我们都了解,由于古代技术的局限性和政治环境的特殊性,许多珍贵的文献都只能通过手抄的方式流传,在整理编著《中国历代文论选》的时候,也同样无法避免要比较多个版本的手抄流传本,选择出最好的版本来录入。在阅读本书和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发现了一些有疑问的地方,如袁津琥老师在他的随记里就有提到对“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句的探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遀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出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思考,其中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注为:出自柳永《凤栖梧》,但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当中,却把它认为属欧阳修所作,并且在《人间词话》当中,不止一次地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如果是偶然的错误,断不会一错再错,因此将“衣带”一句认为是欧阳修的作品,王国维先生应该是经过了合理的考据的,如果不加以深思就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考据是错误的,就会造成学术讨论上的不必要的矛盾与麻烦。回过头来,《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写“衣带”一句出自柳永的《凤栖梧》,未免有些太过笃定,读者在阅读到这里时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个人认为可以改为:“出自柳永词,一说欧阳修词”。

由此可见,即使是被众多学者认可的文学著作,也有可能在细枝末节的地方出错。做学问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不论是对研究者本人的专业素养,还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准确度,都要求具有高水准。只有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研究出好的作品,也才能提高对古代文献资料整合的准确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反观当下,许多一无所知的人打着“专家”、“学者”的称号,大肆宣扬低水平作品,从中谋利,这不仅对社会风气起到了破坏作用,也同样容易使广大青年儿童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理解,进而产生排斥心理,拒绝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历代文论选》因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吸收知识,将其转化为自身素养,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不论是多么经典的著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不断完善自身的,这也说明在做学问的同时,能够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有参考,也同时要敢于不断挑战权威,不去迷信和盲从权威,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在此过程中,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将时代特征与文化的传承发展相结合,推陈出新,使得传统的文学经典、或古老技艺得到新的发展,才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需要更多注意的问题。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