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苏轼晚年作品中儒家思想与佛老学说的冲突和融合

作者:甘泽谣
主要内容

苏轼晚年作品中儒家思想与佛老学说的冲突和融合

汉语言文学

163010216李诗怡

摘要:苏轼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而又恬淡平缓的一生,在宋朝三教合流的大背景下,在苏轼广泛学习各家思想的过程中,他始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和指导方法,以援佛道入儒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创作追求,在不断的历练中体悟着人生,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中保持着自己的初心。

Abstract:SuShi'slifeisamagnificentandtranquilandgentlelife,inthebackgroundoftheconfluenceofthethreereligionsintheSongDynasty,inthecourseofSushi'sextensivestudyofthethoughtsofvariousfamilies,healwaystookthespiritofConfucianismashiscoreandguidingmethodtohelpBuddhismtoenterConfucianismashiscreativepursuitinhisartisticcreation.Intheconstantexperienceoflife,inthevicissitudesofofficialdomtomaintaintheirownbeginner.

主题词:苏轼晚年儒家思想

一、晚年的定义

苏轼的一生处在古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的繁荣时代,宋朝时期,政治格局演变成为冗官冗兵局面,民间经济繁荣发展,儒释道三教在合流道路上走向高峰,以程颐、程灏为代表的宋朝理学发展成型。苏轼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出生、成长。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眉州,伴随苏轼的成长,他的才华也在不断凸显,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这是苏轼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由这里开始,苏轼开始对政治有了心灰意冷情绪。而苏轼时年四十三岁,苏轼享年64岁,在43岁这一年遭受乌台诗案,整个人的思想和作品都因此产生明显变化,因此在这里,笔者以1079年为节点,将苏轼的人生分为两个大的分期,第一个是青年期,包括了从他出生到经历乌台诗案之前,即1037至1079年,在这个分期里,苏轼经过多年苦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意气风发,此时的作品风格以豪迈为主,虽然能够预感到官场中的险恶和黑暗,但苏轼仍然坚守自己的意志,作品在清逸中体现着对人生的思考。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时苏轼离京,赶赴凤翔就职,在途中过渑池,和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中以“飞鸿”喻人生境遇,看似无奈,而“飞鸿”又别有一种清逸洒脱之美,这也是潜藏在苏轼青年期人生感悟中的清雄、豪迈的一种体现。第二个阶段则是在1079年之后,王安石上台变法,苏轼等反对派皆遭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这是苏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这里开始,苏东坡因政治原因不断遭贬又被召回,在波折和流离中体悟着人生。本文主要论述苏轼晚年生活中儒家思想的表现方式,因此只从1079年后说起,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入狱,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此后因贬谪和复职,不断在京师和各贬谪地奔波。1079年时苏轼已经43岁,在他的64岁生涯中,处于后半段,因此,拟在这里将苏轼的“晚年”定义为1079年至1101年。

二、晚年所著作品及其特点

前文已经将苏轼的人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079年前的青年期和1079年后的晚年期,而在苏轼的晚年期,因为政治的黑暗和险恶额,苏不断地遭受贬谪和复职,在这一过程中,他有机会游历各地,其诗歌特点即是诗歌内容大多叙述途经各地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在这些见闻和感受中揭示人生哲理和思想观点。

苏轼受佛道影响甚深,从小受教于道观,使他的思想主张中多有佛老观点,然而佛老之说,意在无为清静,大观苏轼的一生,他不断地在追求自身才华的施展,即使屡遭贬谪也没有放弃积极入世的念头,这似乎与佛老之境相悖,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苏轼晚年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始终深受着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儒家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入世的追求。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苏轼受命前往廉州,此诗作于渡琼州海峡时,诗中通过对夜海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傲岸精神。其中“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中的“云散”,《世说新语·言语》有云:“司马太傅(道子)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渭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以及从“粗识轩辕奏乐声”中体会到的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都是苏轼作品中对老庄思想的深刻的艺术追求的体现,而同时,这种艺术追求与他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不仅不相背离,反而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他艺术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不得不说是苏轼文学成就的精华所在。

为什么苏轼能够将这两种学说都综合在一起成为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并且两者不相冲突呢?这与他的晚年生活是分不开的,在苏轼晚年,他屡遭政治上的迫害和生活上的清苦,老来磨难以及年岁已高,感受力的逐渐衰弱和气血生命的不断消逝,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了他的思考模式,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使得两种看似相反的学说,在他身上融会贯通,并且有所大成。

四、结语

苏轼一生都积极提倡着将佛老思想融汇进他的作品之中,也同时一生都践行着对在朝为官、谋福百姓的追求。在他的整个晚年生活当中此道体现得更加突出,在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及理学逐渐发展成熟的大背景下,苏轼能够秉持自己的一颗明理之心,观世事,洞真理,在政治洪流中不断打拼而不致迷失方向,不可不谓是大家之风范。而其晚年清旷、平淡的艺术追求,也是援佛道入儒的时代特点在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一个突出体现。

参考文献:

《苏轼诗集》卷三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四十三

《世说新语·言语》南朝刘义庆著,中华书局版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