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汉语言文学
163010216李诗怡
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因其内涵之丰富,文采之斐然,历来为众多学者解读和研究的热点,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从哲学方面入手讲评《红楼梦》,北大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考据脂砚斋,而《脂砚斋评红楼梦》又是对《红楼梦》的一派注解。从此书现世以来,对此书的注解和评论层出不穷,白先勇先生在台湾大学对《红楼梦》的讲评经过收集整理,被编成《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书中运用多种文学理论方法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度解读,现拟摘取书中部分解读,再次进行分析研究。
一、内容概述《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是收集白先勇先生讲评《红楼梦》一书的内容而作。书中以章回体的模式,一回一讲,讲评出《红楼梦》中的大小故事内容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在此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白先勇先生提出的对《红楼梦》的新的理解和解读,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理论与方法1.细读法《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原本就是白在台大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来,整个讲座分为课时呈现,白先勇在讲座当中采取细读法的文学方法,从《红楼梦》的第一回一直讲到最后一回,且每一回中的人物、事件都细细道来,沿着红楼梦中的两条主线:贾府的兴衰,宝黛二人的爱情,延展讨论,从而达到细读的效果。
2.比较分析法从书的开头,也就是讲座的开头,白先勇就提到:《红楼梦》的版本是十分值得考究的。版本不同,则内容也会有一些改变,甚至一个字的变动都可能影响整个小说的发展,白在每一回的评论当中都要运用到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里仁书局出版、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和清乾隆时代程伟元用活字排版的程乙本之间的不同。对不同人物的比较分析,也是白评论《红楼梦》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扩展讨论和自我评价细读法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如在本书的一开始,白先勇就提出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悖论:神话架构和现世生活同时存在。
首先,曹雪芹架构了一个神话,由超现实引领,进入写实。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或说它奇妙之处,就是神话与人间、形而上与形而下,可以来来去去,来去自如,读者不觉得奇怪,好像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真有这么回事,然后一降回到人间,贾母、王熙凤、宝玉、黛玉……也觉得是真有其人。它的神话架构笼罩全书,具有重要的象征性,也给予写作极大的支撑与自由。
神话传说在中国历史中数不胜数,现实小说也在历史轨迹当中一步步成型发展,《红楼梦》中对神话故事和现实世界的结合,其根植于中国传统小说、话本、传奇、戏剧等的创作方式,而又与传统故事不同,写的是才子佳人,又不落才子佳人的俗套,写的是神话传说,又不以神话传说为情节主线。同时存在着的两个世界:太虚幻境和大观园——天上的仙人和地下的凡人,贾宝玉是块石头,长到一定岁数了,要去经历红尘,就有警幻仙姑的妹妹秦可卿来引他入情;这块玉染上了红尘之气,污了,浊了,就要有一僧一道来加持提点,叫他不要忘了下凡的目的。看起来两个世界的牵连十分荒谬,但也是这两者相互穿插,相互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延伸和发展。
再比如另外一处:
凤姐宁国府去做客,贾珍的妻子尤氏请凤姐过去。凤姐跟尤氏、秦氏她们婆媳俩感情很好,平日常往来。凤姐过去玩了牌,送她走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叫谁送呢?叫焦大送。焦大是宁国府里一个老佣人,资格很老,他跟过太祖贾代化。太祖年轻的时候打仗,爵位是因武功得来。有一回太祖受伤被围,焦大说他背着太祖突围,途中找水给太祖喝,他自己喝马尿,所以他保护了贾代化是有功的。现在呢?那些佣人管事居然半夜三更使唤他,他把他们臭骂一顿。凤姐一听,这么撒野啊!在凤姐手下,荣国府容不得这种撒野的行为。她早觉得宁国府这边尤氏治家懦弱,由下人这么放肆还了得!她叫贾蓉去,把焦大教训一顿。这个老佣人这下迸出心里话来了。他说,生出这一群子孙,“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他要哭祖庙去!小佣人一听这还了得,把宁国府里不能讲的一些秘密喊出来了,就拿马粪的灰往焦大嘴巴里一塞,把他捆走了。
这里的故事情节是贾府的老佣人焦大因喝醉了酒又被使唤,心中不爽,随口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指的是贾府内老爷夫人、少爷奶奶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乱伦关系。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儒家道德伦理本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求遵守的礼法规则,更何况贾府这样的显赫人家,对宗法、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应该更高。在外人看来,贾家治家有道、恭谨威严,实在有世家之风。而“爬灰、养小叔子”这样的话语从贾家的一个老佣人口中说出来,就显得十分荒谬了。但在这样的荒谬之中,也能看出贾府内部有多少黑暗和肮脏,表面的光鲜亮丽和内里的污秽不堪相互重叠,使得《红楼梦》具有了强大的文学张力。
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红楼梦》中的隐喻,《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第一奇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它宏大的情节架构之下,能够埋下数之不尽的伏笔和隐喻。在第六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宝玉再看,第二个,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谁呢?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那个戏子,嫁给一个伶人。又是一大串故事了,慢慢再讲。这两个人对宝玉很有意义的,曹雪芹先写起来。下面金陵十二钗,一个一个都是谜语似的。这里,我要改一个地方。讲的是贾府皇妃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元春亡故很早,只做了二十年的皇妃。“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讲的是迎春、探春、惜春那三个春啰,当然不及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庚辰本“兕”应该是一个错字。“兕”是“犀牛”的意思,虎兕相逢没有意义。程乙本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年碰到兔年,元春亡故,元春一死,贾家垮掉。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可以说是《红楼梦》一书中最明显的一个隐喻,所有的重要女性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判词,其判词也隐喻了她们的一生,这个伏笔埋在小说开头,在故事慢慢延展开来的时候,一步步变成现实。袭人是贾宝玉的贴身丫鬟,也是贾宝玉的侍妾,在所有的丫鬟当中应该是最柔顺的一个,相貌、品德都由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亲自挑选,允许她到宝玉身边服侍,因此曹雪芹说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但在小说结尾处,宝玉出家,袭人也被迫要嫁给戏子,戏子又刚好是贾宝玉的知音蒋玉菡,因此“公子无缘、优伶有福”。贾元春是贾家势力的一大来源,作为皇妃,她承担着贾家的荣辱,一旦她倒下,贾家就有可能遭厄判词中说“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也确实是在虎年和兔年相逢之际因病去世,从她去世开始,贾家就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类似这样的隐喻在书中还有很多,以白先勇的观点来看,这些隐喻是很重要的情节架构,他们提高了《红楼梦》的文学高度,使得好像有天眼在看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白先勇也同时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几乎在每一回都会比较庚辰本和程乙本的不同:
程乙本:迟了一会,宝玉才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然后,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这也不说了。下面讲宝玉,也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庚辰本怎么写这段呢?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下面更不像话了: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偷试二字,用得真坏!然后还有更糟糕的:幸得无人撞见。偷偷摸摸做这个鬼鬼祟祟的事情,这个写得不好。程乙本这么写的: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这才是袭人这个女孩子会有的反应。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就完了,没有说什么,没有说偷试一回,也没说什么幸得无人撞见这种话,那种话不像《红楼梦》,不像曹雪芹写的贾宝玉跟袭人。
也会比较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
林黛玉到处树敌,得罪这个,得罪那个,后来大家一起联盟起来排揎她,当然对她的处境大大不利。薛宝钗到处笼络人,从贾母开始孝敬,老太太爱看什么戏,她点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点什么东西。至于王夫人那边,她讲了做了一些事情,非常得体,如果你是个家长,这么懂事的媳妇你要不要?林黛玉呢,不管对什么人什么事,她爱讲什么就讲什么,爱戳什么就戳什么,这两个人一比较起来,林黛玉的天真率直,当然就吃亏了。的确,心机重的,能够笼络人的,在社会上比较容易成功,至今仍是如此。这些细节,一个一个串起来,都在刻画黛玉跟宝钗的不同。
薛宝钗温柔体贴,和贾宝玉是金玉良缘,“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曹雪芹写宝黛的木石前盟,又写玉钗的金玉良缘,既是对比,也是隐喻。不论是刻画人物还是埋下伏笔,《红楼梦》一书中的隐喻和比较都相互包含且相互促进,共同充实着《红楼梦》的文学内涵。
四、结语对于《红楼梦》,很多人不喜欢它大量的人物数量、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搁置蒙尘,但白先勇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在深刻的评论当中又不乏趣味性。在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如细读法、比较分析法,深度探索《红楼梦》的创作特征及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够具有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这是《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的一大优点,也是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