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解一味红楼梦中人
“眼看他起朱楼,要看他宴宾客,要看他楼塌了”。这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金陵。是多少人愿意倾尽一生而去追逐得红楼梦。但是这一场作者所写下的痴言,这世事的况味,有谁可解?一千个读者,必然会有一千个红楼梦。“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样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社会生活,婚丧祭祀,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等方面,无所不有。而又有诗词歌赋,对联匾额,酒令灯谜,包罗万象。一部红楼,就可以让各个“大家”去研究一番。无不感叹曹雪芹得文学功底和知识面的开阔,才能写出这样的惊天巨著。他为我们带来的更像是那个社会那个阶级里的时代体温。“当我跨越沉沦的一切向永恒进军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军旗”。宝黛的风月情浓,不是才子佳人的庸俗爱情。他是建立在封建礼教之上的纯洁爱情。是在那个时代里的惺惺相惜,是前生今世的缘起缘灭。因为封建的桎梏,所以这种爱情才显得尤为的珍贵,越是反叛,越是激越,就越像是一场壮烈的战争。不论结局如何,在我的心里他们的爱情永远是打了一场胜战。
从前,我写红楼梦读后感是重写宝黛,同时也为宝钗、袭人鞠一捧同情之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或许是在某个时刻看第八回时,因为宝玉听从宝钗的劝导不吃冷酒,而黛玉却借此奚落他,同时也刻薄了李嬷嬷一回。突然,我就特别替黛玉感到尴尬。因为黛玉的小脾气让和谐的气氛骤然尴尬。因为她是黛玉,众人都惯着、依着她。若是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尖酸刻薄会遭多少人的生厌呢。黛玉骨子里是孤傲清高的,她与晴雯、妙玉在某些方面都是相似的。与晴雯一样,都是“心比天高”,却有着冲破礼教的勇敢。但黛玉比她会妥协,也可以说是因为宝玉而妥协。因为宝玉而挨了贾政打,也劝他都改了吧。这样的黛玉更加柔软。黛玉的花语是芙蓉,而晴雯死后也做了芙蓉花,宝玉给晴雯写的《女儿芙蓉揀》中“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本无缘”,这正是暗喻了她们俩身上相同的命运悲鸣。但晴雯身上更多的是一种野性,是自尊自强,这样的性格注定她不会在贾府中长久的生存下来。而和妙玉相比,她们身上都有着一份“干净”、“冰清玉洁”。她们的身世,样貌,气质,才气都是出奇相似的。曾看过一种说法,“妙玉,其实就是修身世外的黛玉。黛玉,即是世俗的妙玉。”但是妙玉更多了一份超凡脱俗。一个还在尘世苦苦还泪,一个在修身却情缘未了。或许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是无法改变的,她的尖酸刻薄是令人难堪的,我也不会盲目的将她的缺点美化。但是我却无法讨厌黛玉。她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她天生的使命就是还泪的,多愁善感已是无法改变。从小就身子弱,被药物折磨缠身,而后亲人去世,远走他乡,寄人篱下。在贾府这样森严的家中,处处留心,生怕说错话,纵使是再好的生活条件,也全都是他人的。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感同身受。自卑,自闭,敏感,从这些环境中一点点的滋发了出来。所以我会疼惜那个“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由花想到自己的黛玉。那个流着泪把一袋一袋的落花埋入尘土之中的黛玉敏感而多情。在秋雨中写下“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在大家都吃着螃蟹却因为自己身子弱而只能在一旁微笑默不作声。这种仿若隔离享受之外的愁苦更是在我心上划上了心酸之笔。所以,当她一起随着大观园的姐妹闹哄哄的大笑的时候,我会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潇湘妃子”可以在“海棠诗社”中展露自己的才华,也希望她能像宝玉给她讲耗子精的故事时拥有那种天真烂漫。可是呢,绛珠仙子来人间只是来还泪而走上一遭。林黛玉,永远是我心中的一方净土。对于宝钗的态度和情感,总是经过了不同的阶段。当宝钗扑蝶用“金蝉脱壳”的方法让我对她的态度一再下降,盲目的过滤掉关于“金蝉脱壳”的辩驳。总觉得宝钗把自己穿过的旧衣服给王夫人身边死掉的金钏儿是一种笼络行为。对于“金玉良缘”又是一再的不屑。这个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般的野心的宝钗让我无法喜欢起来。我站在宝黛的世界里去批判着宝钗的城府圆滑。如今想来,这真是一种偏执极端的想法。年岁渐长的我,逐渐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也对宝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这个原本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贵小姐,却看到了家庭的逐渐衰落而投奔到了贾府中,依着亲戚关系却还是另一种寄人篱下的处境。软弱的母亲,纨绔的哥哥,宝钗有时候就是凭着一个人的力量去支撑着这个家。所以当刘姥姥第二次来大观园,众人都为刘姥姥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哈哈大笑,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资,唯独宝钗是静默的,没有依着众人而去嘲笑她。因为她深知人间疾苦。宝钗什么都懂,什么都太明白。她的房间是如此素净,没有一件多余的装饰品,像她的性子一样。宝钗是“冷情”,而这冷却并不是冷酷无情的意思,她是“山中高士”,是“晶莹雪”,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懂得这个世界的复杂,她知道在宅府之地中,必须要保持通情达理,为人处世也要多一分心眼,她在保全自己,也在保全自己的家人。对于这个世界,黛玉是尖锐的,却不现实,她是理想化的敌对。而宝钗是平和的,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世界,她显得更为理智,更为智慧,以便最后的抽身而退。她同时遵循儒道,遵从三从四德,劝谏宝玉多读圣贤之书,与人保持君子之交。在许多事上有自己的见地,诗书才情也不输黛玉。宝钗身上有着许多让我钦佩的地方。最后,宝钗嫁给了宝玉,看似她是这个悲惨结局里的胜利者,谁都明白,她自己也更明白,自己的命运还是难逃“金簪雪里埋”的结局。宝钗在某种程度上看又是多么的可悲,在她这个原本天真无邪的年纪里却要承担这么多她原本不该承担的东西。她的内心的如此的强大,才能够吞咽下一次次成长掉下来的渣滓。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奉家族之命进宫竞选妃嫔,还是落了一场空,从那个时候起,她就是不由自己的,她带着“芳龄永继”的金锁被“王氏集团”的人安排着一场封建婚姻。
林黛玉在寂寞的林中,薛宝钗在冰冷的雪中。
我们年少的时候或许更像是林黛玉,长大以后更钦羡于薛宝钗。我们谁能真正的说准她们在我们心中的样子呢。我们看到的,读到的都只是一点点的红楼梦。
曹雪芹为我们铺展了一幅盛世繁华的梦,却说自己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给了像贾政等为官者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腾达政治梦。给了像刘姥姥一样的平凡人物的富贵梦。给了贾府各色女子的痴情梦,给了贾府里的男子一场风月梦。这些各色的梦,不过都是虚幻的,我们来到这世间,注定是逃不过这些美梦的诱惑。但是,这些富贵权利,纸醉金迷都是要结束的,终究是落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下场。这是一场曾经属于曹雪芹的梦,最后,他还是大彻大悟,写下一纸的荒唐言,流下了满纸的辛酸泪,这是警醒,是悟透,是那个时代敲响的钟鸣。
一场盛世,一场华梦,一场倒塌。我们明明白白的眼睁睁的做了一个戏外人,可悲的是,我们其实都是戏中人。
白茫茫一片大地和赤条条来去,多么像是人生的一场结局啊。好在我们还是可以希冀大雪背后会有一场瑰丽的日出。
————林乐珍网络与新媒体(4)班173010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