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的故事发生在作者构想中的未来。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分成了三个国家联盟,主角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的伦敦。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叫做英格兰社会主义的政党,按照新语,简称英社。人们的生活被一个叫做“老大哥”的人严密监控着,私人空间被压缩到极致,思想和人性也被泯灭。英社和老大哥通过思想和语言的掌控,把极权主义推向了顶峰。
极权主义最初由墨索尼里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意为“民族团结”。从极权主义和纳粹的紧密联系中我们看出,这种所谓的民族团结不过是统治者强加的意义,是用来进行种族灭绝的借口罢了。极权主义意味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构建的这个极权主义下的未来世界,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隐私可言,历史每一天都在被修改,思想每一天都在被矫正,人们只是如同构成机械的零件一般活着。
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类一大特性,而在书中的世界,个体的思考能力却被国家所剥夺,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权威,决不允许出现有悖自己思想的存在。小说的一大主旨就是反极权主义对人思想的掌控,小说中统治者用“电幕”来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街上充斥了秘密警察,推行“新语”来将反抗的种子彻底铲除,同时在将人权、自由、思考等概念从源头,也就是历史上抹去,这个国家的官僚和人民可以说只是为老大哥服务的,在极权主义的高压下,老大哥将国家化为一部高效运转、不知疲惫和反抗的机器,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稳固他个人的统治。
“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而老大哥统治下的大洋国也把其他国家给宣传成了恐怖蛮荒的地方,以此来证明英社和他的统治是何其英明。文中的老大哥是一个被神化的统治者形象,街上到处都挂着他画像,党委宣传着他无所不能。而最可怕的一点在于,人民即使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依旧支持、高喊着“老大哥万岁。”这不是仅仅靠洗脑和篡改历史就能达到的,这样的集体行为只能证明一件事,当一个社会的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同时,已经没有个体和总体的分别了,自然个体成为了社会总体的一部分,负责这个有机体的生存,他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不分你我。因此,当其中一个个体认为他是世间最伟大时,其他个体也会表示赞同,因为此时他们是一体的。这是由个人的异化进而转向整个社会群体的异化,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政权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从对极权主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威尔对于未来的恐慌和担忧,这源于对人类历史倒退的担忧。表面上英社标榜自己的纯洁性和对人民的关爱,党派内部却等级森严,处于第三阶级的无产者则是被剥削得最惨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便是个人自由的发展史,而在极权主义之下,个人主义将荡然无存。英社只会口头上的宣传,而实际上对第三阶级的死活不管不顾。
极权主义对于人性的摧残还体现在对个人感情的压迫上。对于一个极权主义政体来说,个人的感情是不必要的,人民只需要有一种爱,对统治者的爱,生殖繁衍是为了整个社群,个人的情爱是小爱,是不需要的。英社为此需要的只是控制党员的肉体和精神,进而一步步将党员的一切情感抹去。我们可以看出奥威尔仅用描写情爱这一件小事就突出了英社洗脑控制,泯灭人性的可怕之处。对于感情剥夺中最突出、最可怕的就是对性权利的剥夺,极权主义抑制、扼杀人的性欲,生殖必须由国家、党来掌控,不禁让人毛骨悚然。反性联盟是“英社”的一个重要组织,旨在控制人们的性欲。它提倡男性和女性都要禁欲,独自生活,即使夫妻也不应该产生强烈的爱欲,夫妻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生育后代。这样的政治宣传是对人性人权的侵害,温斯顿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温斯顿的妻子接受“英社”洗脑似的政治宣传,对性毫无兴趣,温斯顿无法享受正常的夫妻生活,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禁欲状态。两人的夫妻生活只是为了给党生育孩子,“生殖的事要弄得像发配给证一样成为一年一度的手续形式”,“除了对党忠诚以外,没有其他忠诚”,“除了爱老大哥以外,没有其他的爱。
到底是什么让“老大哥”领导下的大洋国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呢?按照书中描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属于生活窘迫的无产者阶级,他们生活应该是痛苦麻木的,在极权主义还未达到顶峰之前,应该会对社会产生不满,进而爆发革命推翻政权,然而这并没有发生,究其根本,还是人性中好的一面已经在集体的熔炉中被锻了粉碎,人都是趋乐避苦的,而当一群人沉迷于统治者给予他们的娱乐----彩票、赌博之时,就开始变得懒惰、消极起来,自然也无心反抗。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奥威尔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无奈。同时又刻画出了底层人民的麻木与自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当下,注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而对束缚住自己的锁链不闻不问,任由统治者骑在自己头上。而最可怕的一点是他们对于“反抗”这个词已经没了概念。无产者的无聊无趣的生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是希望自己一夜暴富,投身为贵族阶级。而统治者只是用彩票便将无数人牢牢地掌握在了手心,这一段不仅显现了市民阶层的无知,更讽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随着时间推移,极权主义达到顶峰后,国家与公民已经融为一体,统治者依托各种媒介,悄然消灭了反抗的种子。
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在一群疯子身边无疑是最痛苦的事,温斯顿就是这样一个正常人,他不是个例,是作者摘出的典型,代表着一类人,在极权主义的压迫下,他们想反抗而不敢反抗,想发声而不敢发声,因为对狂热下的社群来说,对群体有着不同意见的个体就像病毒,是需要消灭的,如果他们去反抗,下场无疑是凄惨的,这也是极权主义下恐怖的一点,在经过多重手段的摧残压制后,整个社会只分为无思想的人和有思想却不敢表达的人,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小部分个体最后也会被整个集体所吞噬,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故事的结局是标准的反乌托邦式的,温斯顿这样意志顽强的人最后也被洗脑成了老大哥信徒,老大哥的统治仍在继续,无人可以撼动。
奥威尔一直在试图向世人展示极权主义的恐怖,而《1984》就是因此而作的一部小说,将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融为一体。小说中,奥威尔谴责极权主义剥夺人的思想自由和感情自由。在极权主义统治下,个人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极权政府控制人们的思想,干涉限制人们的私生活。他从小说中发出一种政治预言式的警告,在书中大洋国发生的,未来也可能在世界上每个国家中发生。奥威尔从作品中传达的是他反极权主义,支持自由主义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