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有意味的形式”浅论

作者:zl
主要内容

一、贝尔的美学中的宗教性

贝尔的美学论点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从人的心理来进行阐释的,对于有意味的形式的探寻实质上也是对人审美观的探寻。贝尔对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后,得出了“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形式”的结论。在贝尔看来,对艺术的痴迷与宗教狂热具有同一性。因为宗教信仰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人们信仰宗教多数是想要借助虚构的偶像给予现实世界希望,把宗教当作生活的动力,而人们创作艺术作品,是将心中所想再建构,一副好的艺术作品,能使观者心情愉悦,这点和宗教给人带来的作用及其相似。贝尔还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有一种仪式性,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时,将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进行再建构,这和上帝造人一样,同样是在创造新的事物。而这种仪式性不仅仅存在于创作者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观者身上,贝尔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够感悟真正艺术的能力,只有一部分人具有感悟艺术、创作艺术的能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因此他同时也认为艺术家的头脑已经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他们应该主动去追求美和艺术,而不应该追求名利。同时人们在观看有意味的形式时,应该是抱有一种特殊感情的,你从中能领悟到无法言说的美感时,就和宗教仪式中的礼拜一样,欣赏艺术作品,其实是艺术家与观众在进行精神层次的交流,这就是贝尔所强调的宗教性。

二、形式与内在---------贝尔的艺术观

贝尔认为判断一种艺术是否具有意味的重要一点就是他是否唤醒了观者内心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不应该是仅仅着眼于这个艺术品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内部的美感。而构成这种形式的关键,则是需要摒弃传统的学院派模式,有意味的形式需要具有一种化繁为简的性质。贝尔提出人类艺术史就像一条流动河流,起起伏伏,但总体是在下降的,而造成艺术性流失的关键就是理性与自由思想的泛滥。自从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的思想意识不断觉醒,同时也对自然缺少了敬畏,上帝死了,艺术家们缺少宗教信仰也就缺少了灵感,学院里的学生只能千篇一律的画一样的画作,信仰的缺少同样是艺术的缺失,大多数作品就像空壳,有着华丽的外表,却不能给人更深层次的体验。原始艺术满足了贝尔的审美需求,原始艺术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古朴而带有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人们的创造不受前人的束缚,艺术是自由、打动人心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结,贝尔对于艺术的观点并不只是简单的对于形式和内容的争论,实质是对毫无创作精神和激情,空洞而乏味的学院派艺术的一种讽刺。

三、塞尚与贝尔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主义的风潮也蔓延到了艺术创作上,科学主义注重物体准确性的风格不被塞尚所认可,他认为这种新的风潮不过是另一种模仿,不具有美的意义。而以塞尚为主的后印象派,以近乎反叛的方式,运用色彩和形式进行组合的艺术与贝尔的思想不谋而合,贝尔自然将这位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当作宣传自己理论的代表人物。贝尔认为塞尚的创作终结了基督教艺术衰落后艺术无趣的模仿期,塞尚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代名词,艺术也可以展示战争、恐惧和死亡。在贝尔看来,塞尚的出色之处就在于他重新定义了何为艺术,为艺术长河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在艺术的发展中,始终都避不开一个形式问题,“一幅画只是一个分析的借口”,人们欣赏艺术不是因为欣赏艺术的价值。而塞尚所注重的不是画的形式表面,他更注重的是画背后的东西,这一点也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发展指出了道路。塞尚所发现的新“形式”总结来说就是,画家不应该过于注重创作结果,创作过程和被造物本身就是艺术。

四、刹那与永恒之辩

贝尔的美学中还有着一个永恒与刹那的辩题。贝尔所提倡的现代艺术是多变的,它的形式多样,且代表的含义各有不同,可以说每天都有无数的艺术在诞生,这些艺术品都符合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吗?“有意味的形式”关键就是其永恒不变的内在美,那么在两者冲击下,贝尔所提倡的美学还能继续延续下去吗?这个近乎悖论的问题,不只是关于贝尔的美学,更是关于现代艺术的一种反思,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怎样处理、分辨“有意味的形式”或许是更加急切的问题。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