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生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影中的生死学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20
学分:1
参考书目:梅契尼科《人的本质》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欧文·亚隆《直视骄阳》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段德智《死亡哲学》
推荐电影:《认识电影》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故事:材料、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二.教学人员
课程负责人:谭银婕
联系方式:电话:183xxxxxx00邮箱:798518682@qq.com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通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电影,让学生正视“生”与“死”的问题。通过对“生死学”作以概念性的描述,加之电影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面对“生死”。
2.教学目的:(1)了解自己是以何种方式活着
(2)认识死亡也是存在的一种方式
(3)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通过电影放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电影中的“生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谈论对电影的理解,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亦可以谈论自己在看完电影后对于生死的感悟。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
四.课程安排
第一课何为生死学
引出:死亡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一)介绍生死学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东方)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个初步的了解,了解这门课的理论来源,这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让学生讨论自己眼中对生死的理解。并介绍这门课的要求。
第二课自我课---《死亡诗社》
引出:理想的破灭,现实的冲击,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吗?
(一)激情与绝望的对决
通过电影引发学生思考,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是否有意义?学生对此可以进行讨论。《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大环境和现在正在上课的学生很像,都是在校的学生,都是满怀激情和梦想的人,很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激烈的讨论。
第三课家庭课---《寻梦环游记》
引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寻梦的故事,更是关乎“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
(一)向死而生,亡灵世界
通过电影引发学生思考,当家庭和个人的观念冲突时,以违抗和死亡为代价的抗争有必要吗?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墨西哥小男孩米格为了音乐,冲破家族禁忌在亡灵节的晚上离家出走,以外进入亡灵世界。而生与死的讨论也自此开始。在影片中,死亡是生命最高的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如此才能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肉体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带着梦想、渴望以及对生者的思念去往另一个温馨的世界,即亡灵世界。这个电影虽然没有生死学那么沉重的话题,甚至还很温馨,但却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家庭和生死之间的思考。
第三课医学课---《心灵病房》
引出:当生命所剩无几时,我们该如何活着?
(一)死亡只能接受,无法征服
通过电影引发学生思考,当死亡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是以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等待?主人公贝宁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有一种看透生死本质的幽默感,以一种旁观者的位置在自述。而且其中有些场景都是让人心生畏惧的。例如,贝宁已经签署了拒绝急救,却被医生强行急救,只因为她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特殊案例。这是否体现了临床医学价值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医病关系界限重迭不清,这时的病人是否还有人性的尊严?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在看完电影后需要深思和进行讨论的问题。
第四课结束课---《遗愿清单》
引出:你有想过生命价值一类的东西吗?
(一)你永远不知道以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
通过电影引发学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够预知死亡,在那天来临之前你会做什么?你的遗愿清单又是什么?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身患癌症的老人爱德华和卡特。在生命的最后爱德华发现了卡特的“遗愿清单”,最后二人决定在生命的最后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愿望,去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遗愿清单”的意义在于那份知道死亡终将到来的紧迫感,在那时,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而你对于“遗愿清单”的理解又是什么?要不要把每一个现在都当作生命的最后时刻来过?这些都是在这节课需要同学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程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到的,领悟到的。
第五课总结课
这节课是对整个学期的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学生能树立更好的“生死观”。学生在这节课上可以谈论对这门课的感受,也可以谈论自己对生死观的理解,以及上完这门课后自己“生死观”的转变。
五、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占50%,期末占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期中作业。三个部分。期中考试是以小组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4-6人一组,进行有关“生死学”的课堂报告。期末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每人写一篇自己感触最深的电影,写下对电影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可以是课堂推荐的电影,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电影,但要与“生死学”相关。字数不少于4000字,5篇以上参考文献,严格按论文格式要求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