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陶渊明归隐的文化意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有关于陶渊明“归隐”意义的诗。他不同于一般诗人的隐居,远离朝堂,远离人世,陶渊明的“归隐”是居住在安静平和的小院,“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怡然自得。他的“归隐”,他的不同与他的个人经历理应是有关系的。
不同于以往只知道陶渊明的字、号的个人介绍,我查了些许文献,对陶渊明的个人经历进行了了解。在他的成长中,所受到的教育,对他之后的思想和仕途以及归隐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是名将陶侃之后,深受儒家“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思想的影响,所以这就决定了他想要从政的理想,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伦理道德观念。所以,不同于其他归隐诗人,是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地位低下,更多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佛道。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他的归隐应当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不得已”的。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写道“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可知他是为了生活而求官的。他一生前前后后,五仕五隐,反反复复。从他反反复复中不难看出,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的。所以他选择“归隐”时内心还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摆脱了封建统治的束缚,感到身心愉悦,,但是另一方面他至此就要放弃自己深受儒家思想的“从政理想”,甚至还要遭受饥寒的痛苦。但陶渊明还是决定要“归隐”,我觉得这也体现了陶渊明的一些高贵的品质。例如,他的心态、精神、态度,都是影响了他“归隐”的决定的,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既然选择了归隐,想来他心里对归隐后的生活还是有向往之情的。居庙堂之上,上有君王,下有百姓,周围还有一群大臣,这或许让陶渊明身心俱疲,于是他想要回归田园,饮酒作乐,醉情于山水之间,不再去理朝堂政务,只安心种田,不再去感叹人生苦短,只纵情饮酒。在这田间地头,没有君王大臣,只有一群可饮酒谈情的朋友,这也许就是陶渊明回归平静,选择隐居的主要原因了吧。他曾怀着济世的壮志踏上仕途,而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这也使得他反复挣扎。也许正是他几次入仕出仕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没有一味地追求隐居辞世,而是乐于与更多的人交流,与朋友把酒言欢,这更是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和对平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贪官污吏,任人唯亲。而陶渊明从小就受到了父亲和外祖父的影响,他渴望入朝为官,大展宏图,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可是,他反复多次入朝为官,却无一次受到重用,门阀制度阻碍了他前进的机会,做来做去也只是祭酒、参军这样的行役小官。于是他选择了归隐,可是,又多次怀着对朝廷的希望,回朝任职,可结果还是一样,依旧得不到重用。就在这样的几次反复中,陶渊明认清了现实,这样的朝廷是不适合自己的,于是他愤然弃官,投奔与自己心性合一的乡村田园生活。“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非常简单、质朴,而又真挚地表达了他远离朝堂,回归自然后的一种美妙的心理。他宛如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终于不用再委曲求全的活着了。
陶渊明清高孤傲,豁达乐观的性格也是影响他选择“归隐”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陶渊明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只这一个称呼便可知其清高孤傲、高风亮节的品性。对于名利,他从来都没有过分关注过,他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国家的现状。所以,当他明白这个朝廷已经无法满足他的伟大抱负后,他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归隐”,对名利不再留恋。他坚持自己的品行,不会为了留在官场而去刻意迎合社会风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征。说他乐观豁达,在前面我也有提到他很多次入仕出仕,但最后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仕,他在官场几度沉浮,经受了很多坎坷与挫折,可他却依然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豁达的诗句。在面对从朝堂到农田这样的转换中他也欣然接受,足见其豁达乐观的性格。
陶渊明的“归隐”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有着“一心处两端”的矛盾,有着其自身成长的经历,有着他本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有着他对黑暗统治的批判,还有他自身高贵品性的支撑。他将身心寄托于田园生活,让自己寻找到本真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