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中“魂”的作用
摘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中的大家,《牡丹亭》和《哈姆莱特》是他们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两部作品一个是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王子复仇”的故事,看上去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两部作品中有一个相同的存在---魂。一个是为了爱情的女子的“魂”,一个是为了政治的先王的“魂”,他们都与主人公紧密相连,并推动整个事件向前发展。
关键词《牡丹亭》《哈姆莱特》魂
在着手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从网上看了一些有关于对“魂”这个特殊意象的解释。大概意思是说:魂是一种非现实的形象,其功能也具有特殊性,能够表现超现实的情节,比一般形象的戏剧功能要丰富。魂产生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无奈现实的不可调和。魂在作品中,能更自由、更随意地反映作品思想,使剧情更能打动人,更能感染人,更能有说服性。而这两部作品也就是利用了“魂”的这一“超现实”的特点来进行创作,推动作品走向高潮。下面我将对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魂”的形象进行浅析。
中国的灵魂信仰是悠久的。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精神魂魄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魂”的观念同时又是一种信仰,带有强烈的世俗特色,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制约着人的生老病死。人们认为,灵魂暂时离体,人就会出现梦境,灵魂永远离开人体,人就会死亡,但人肉体死亡了灵魂却依然存在。[1]这种灵魂信仰在民间潜移默化,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传说,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原材料,甚至许多文学作品就是直接借灵魂来演绎的。《牡丹亭》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写杭州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因春日游园,梦到与一书生成云雨之情,后寻梦不得,抑郁而亡,死前自画其容。三年后,其画被梦中之人柳梦梅拾得,杜丽娘之魂与其结为人鬼夫妻。柳梦梅掘坟得了丽娘的真身,使其还魂再生。后柳梦梅进京赶考,经过一番曲折,杜宝接受女儿杜丽娘复活的事实并承认柳梦梅为女婿,遂成皆大欢喜的结局。
此剧之所以精彩,原因在于作者运用“魂”的意象使主人公杜丽娘的人格一分为二,造成戏剧冲突。“魂”的意象出现在剧中《惊梦》、《冥判》、《魂游》、《幽媾》、《冥誓》几出。《关雎》使得杜丽娘的爱情觉醒,而在《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到自己与一陌生男子交欢,则是爆发,并以此来引出之后事情的发展。现实中的杜丽娘在父母的管教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精于女工”、“多晓诗书”“唯父母之命是从”一言一行都遵守着大家闺秀的姿态。即使不满,也无可奈何。也正是因为她自我得不到满足,所以才会在梦中冒封建礼教之大不韪,与陌生男子成云雨之欢。而成为“魂”后的杜丽娘则完全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毫不隐讳的。这时的她,不必在乎世人的眼光,不必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可以随性而为之。但当她在柳梦梅的帮助下重新“活”过来的时候她却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而且她要求柳梦梅和她一起去见她的父母,并跟柳梦梅说若要与她结为夫妻“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杜丽娘的现实之躯和死后之魂是完全相反判若两人的。现实之躯不敢为,不可为的事,全都可以由死后之魂来为之。“魂”的出现,让杜丽娘的人格一分为二,造成戏剧冲突,推动戏剧向高潮发展。[2]
可见,杜丽娘之魂可以算是她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自身冲动的外化形式的载体,是主人公的第二个“我”。
凡是读过《哈姆莱特》这部悲剧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剧中那个先王的鬼魂。在剧中,先王的鬼魂是作为一个戏剧人物来实写的。它不是剧中的主角,但莎士比亚却对它进行了不少笔墨的描写的,并使它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表现主题,达到高潮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名义上是鬼,实际上是人,但它又与真实生活在世间的活人不同,因而在剧中它始终是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3]在开始的第一场,莎士比亚便对鬼魂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描述:由于它的模样像是已故的国王已经听说过先王显灵的霍拉旭在目睹了鬼魂时“心里充满了恐怖和惊奇”。而在之后的四、五场的时候“魂”又出现,而这时对它的描述已不再是外貌,而是深入到了它的内心世界:它将哈姆莱特一人领走,将复仇的任务交给他,但同时又对哈姆莱特说:“无论你怎样复仇不要胡乱猜疑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刺戳。”这使得“魂”的形象丰满起来。
《哈姆莱特》中的“魂”是引出、推动剧情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与全剧所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4]甚至可以说是“魂”促使了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人物的形成。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无忧无虑、渴求知识、尊重友谊、向往爱情又深得臣民好感的青年王子。他赞美一切善良,憎恨一切罪恶并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幸福感。但是,随着父亲猝死,母亲迅速改嫁叔父以及王位的丧失,生活的天平一下子倾斜下来。如果没有“魂”的出现,哈姆莱特的悲伤可能只是一时的,根本不可能上升到“复仇”这么黑暗的一面。而正是由于来自地狱深处那可怕的杀人秘密,才使得他眼前一片漆黑,使自己濒临疯狂的边缘。而他在进行复仇的路上也是几次犹豫,因为他本心还是善良的,不希望自己参与到这黑暗的地狱里。但最后还是在“魂”的怂恿、激励下手刃仇人,完成复仇,也开启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可见,“魂”是全剧的主宰者,剧中主要人物及其命运都与“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是先王被害的揭秘者,是复仇行动的操纵者,是悲剧的促成者。它的出现,推动了戏剧的发展,渲染了悲剧的氛围。
中西方虽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冥冥之中,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两部完全没有交集的作品产生了焦点。这两部作品都充分运用“魂”这一意象的特征,两位戏剧家也都通过“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魂”来使得作品更加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1.邹颉.试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J].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2000
2.吴美卿,许丹丹.试论《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的“魂”[J].广西社会科学,2006
3.刘洪祥.《西厢记》与《牡丹亭》主题之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5
[1]刘洪祥.《西厢记》与《牡丹亭》主题之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5
[2]吴美卿,许丹丹.试论《倩女离魂》和《牡丹亭》中的“魂”[J].广西社会科学,2006
[3]邹颉.试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J].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2000
[4]邹颉.试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J].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