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人生百味
“宁静而又充满激情,深味虚无却仍坚守信念。生活艰辛,大抵指一种现实。生命美好,往往是一种理念”这大概就是梁实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第一次接触梁实秋是因为毕业季同班同学在留言板上给我留了梁实秋《雅舍小品·送行》中的: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风雨,我要去接你。这该是一种多么畅然的心情才能写出这样饱含情感的文字。
1940年11月起,应《星期评论》主编的邀请,梁实秋以笔名为本刊撰写专栏小品,前后发表10篇文章,该刊停后又写了10篇文章发表在其他的刊物上,抗战结束后,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了14篇文章,总共34篇,一并收集在了一起成了《雅舍小品》。梁实秋凭借一篇《雅舍小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站稳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个人认为对梁实秋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莫过于他的家庭和他的导师。梁实秋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受老北京特有的休闲生活方式的感染。作为当时的官宦家庭,梁家虽然不算是真正的钟鸣鼎食,但是也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至少整个家庭不必为了衣食温饱问题有过多的奔波劳苦。因此,梁实秋的家庭教育避免不了有一种贵族休闲式教育的色彩。白璧德——梁实秋的导师,对梁实秋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人。1924年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修了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学评论”。白璧德的重要理论“人性二元论”包含了欲念和理智,他认为二者处于相互制约,相互牵绊的关系。梁实秋的一生都牢记了尊师的教导,时时刻刻都关注人性这一主题,所以才造就了他日后的作品中推崇人性成了一大特色。
《雅舍小品》中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是梁实秋对亘古不变的人性的探究与追问。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角,具有不可低估的生活意义。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梁实秋正是因为其对人性的独特理解与感知,才能在《雅舍小品》中将每一类人的性格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在梁实秋的笔下,有《女人》的喜欢说谎、善变、善哭、胆小、伶牙俐齿,聪明;有《男人》的脏、懒、馋、自私、偶尔还长舌;有《乞丐》的鹑衣百结、无拘无束、街头流浪、无签到请假之烦恼、富贵于我如浮云;有《诗人》的诗意盎然、得天独厚、不失赤子之心;也有《暴发户》的其兴也暴,其亡也速。梁实秋以这样一些看似极其不起眼的题目,极其平凡的题材,写下了别有一番风味的文章,留给了每一位读者不同的思考。《雅舍小品》仿佛就是一个小型的微社会,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社会面具下的社会本质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喜欢梁实秋,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真诚,无论是人,还是作品。他可以不避世人的看法写出真实的文章,真实的社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人性,观察社会的眼睛,在这双眼睛中,他看尽了世相百态,看透了人世冷暖心酸。他认为主仆关系不是天生的,离开了“文明社会”,主仆的位置可能交换。主仆相处虽不及五世同堂,但也需要双方相当的忍。他认为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他认为我们不能“旁若无人”,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不止自己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他认为利之所在,使人忘形,谦让不容易。这一切都是他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看法,他没有遮掩住这些人性的弊端,没有一味的表现出社会的美好。他认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人性,人性不分主仆;他认为真正的舍不得,不是表面的装腔作势,更不是“物质化的送行
”,而是贵在人性的真情实感。他认为做人做事不能一味的“旁若无人”,不能一味的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他认为,真正的谦让是在该谦让的时候,则谦让,不要害怕损己,在该不谦让的时候,则不让。当时这些人性的缺陷,在如今还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缺陷不仅没有一点的减轻,而且还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社会,我们唯有正视这些缺陷,才能去填补这些遗憾,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远离这个话题。而梁实秋正是那个看透了这些缺陷的人。
《雅舍小品》写于抗战期间,在那个抗战文学如火如荼进行着的社会,他却写了这些“与抗战无关”的文章。梁实秋的家庭背景让他构成了一种贵族心理结构,他却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特点来写自己的文章,他站在硝烟之外写文章,休闲的写自己的文章,不顾旁人的冷眼。鲁迅称他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可是梁实秋却认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朱光潜先生曾致梁实秋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余光中也曾指出梁实秋对文坛和学府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是一个散文家。由此可见,梁实秋在散文创作上是独树一帜的。《雅舍小品》一书,梁实秋用“俗”写“雅”,寄“雅”于“俗”,借助生活小事诠释了人性,用简单的题材描写了人性,让文章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休闲幽默,让每一位读者更加的贴近生活,启发每一位读者去思考究竟何为做人,如何做人,何为人性,何为真实的人性。
一书一世界,一文读一生。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小品》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却也是真实的世界,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是我们自己的真实写照。合上《雅舍小品》的那一瞬间,或许你会觉得你仿佛已经过完了一生,在这一生里,你经历了颠沛流离,也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阴雨风晴,你会感到“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