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在当今社会中,“心理学”一词非常普遍,它涉及到我们对自身性格、情商等的培养,对与他人交流、了解对方等的培养,它的作用体现在我们的家庭、社交、学习等方方面面。读懂了心理学,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通畅。
我们应明白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都与心理有关。心理学就像是人们的一面镜子,透过它去深刻认识自己和他人。
书中在引言中提到“思伤脾”,意思是说人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容易使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导致精神分散,食欲不振、面容憔悴。从我自身的角度认识,这绝对是正确的。还记得在高中时期,自己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整天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感到恐惧,这样一来,导致晚上失眠、无心学习、整天浑浑噩噩、不知所措。不妨说,心理病也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我们不容易察觉它。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使自身从苦恼中挣脱,学会释然,想不开的事情就不要去想,既浪费时间又伤身。
在生活中,我们自然而然做出的一些选择其实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我们坐汽车时,总喜欢选择靠窗的位置,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称为“边界效应”。有的人喜欢吃甜的,而有些人喜欢吃咸的,这不同于坐车时的选择。靠窗的位置会使人感到自己出于一种相对安全的状态,而不至于完全暴露在他人的视野中。
人都有一个惯性的错觉,就是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很短暂,痛苦的时候感到很漫长,就拿读书时的周末和工作日来举例,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们会感觉这几天很难熬,可一到了放假的时候,就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明明是相同的时间,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书中在“友谊中的百般滋味”中写到这样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就都是什么样的人。”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所以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对于不是志同道合的人群,会有意远离。有人会说自己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当经过了长时间的分开,你还会这么认为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个朋友,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了解对方,知道对方的想法,这可谓真朋友。同样地,在这十几年里,我同样遇到了许多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对方称为朋友,可是,一旦分开就从此各走各的路,从此不相往来,在我看来,这不是友谊,只是对对方情感一段时间的消磨和利用。
透过心理学来认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它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人们怎样适应多变的大千社会呢?这是通过态度的改变决定的。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人会做得很出彩,有人却会做得很糟糕。这与他们的性格无关,而是面对的态度。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在这个竞争激烈、现实喧嚣的时代,我们必须使心理学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它净化我们的心情,清理我们的忧伤。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2班刘婷
学号:16301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