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虽然是一名英雄,使可怕的斯芬克斯投崖自尽,但是在古希腊三大悲刷家索福克勒斯笔下,俄狄浦斯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他竭力抗拒命运,不愿按照宙斯神“杀父娶母”的旨意,在年幼被抛弃后,在外就一直四处漂泊,没有回过忒拜城。又有谁知道,在途中,他和人抢道,打死主仆数人。之后,恰好来到了忒拜城的他,治服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之后,被拥立为王,并且娶寡后为妻。当上国王的他,勤勉治国,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弄得人心惶惶的事情是,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神说,只有前王的凶手被找出来,瘟疫才能真正的停止。俄狄浦斯被当地的预言家说是凶手,认为是有人陷害的俄狄浦斯,不信这个事情。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听后怀疑前王是被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经过调查后,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终于真相大白。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证据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的“悲”真正体现在他高尚的性格与宿命的矛盾。他体察下情,关心人民疾苦,对臣民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正直、诚实,有着坚毅的力量和积极行动的精神;他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有独立的意志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敢于承担责任,尽管已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命运的罗网,仍然对凶手一查到底,最后实践诺言,自我惩罚,真诚地为城邦消灾造福。在他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时,他是如此公正,让我向全体公民这样宣布:“你们里头如果有谁知道拉布达科斯的儿子拉伊奥斯是被谁杀死的,我要他详细报上来;即使他怕告发了凶手反被凶手告发,也应当报上来;他不但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而且可以安然离开祖国。如果有人知道凶手是外邦人,也不用隐瞒,我会重赏他,感激他。但是,你们如果隐瞒一一如果有人为了朋友或为了自己有所畏惧而违背我的命令,且听我要怎样处置:在我做国王,掌握大权的领土以内,我不许任何人接待那罪人一一不论他是谁。”他恰恰不知道他那次杀害的长者正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奥斯,也是他的生父。随着先王死因的进一步调查,俄狄浦斯是杀人凶手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直至最终,他意识到自己还是难逃杀父娶母的宿命,悲愤不已,内心无比自责,将自已的双眼弄瞎,并请求放逐。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恰恰在于一个应该被人爱戴、称颂的英雄,最终却难逃命运,下场凄凉悲惨,让读者唏嘘不已。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创作于雅典奴隶制城邦极盛的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掌握命运,俄狄浦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宿命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俄狄浦斯的体察下情、公正无私等高尚的品质,也是那个时代城邦公民对贤明君主的要求;然而作者却让如此高尚之人最终成为一个城邦的罪人,而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体现了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人们,特别是有思想的学者面对社会危机感到彷徨而又无能无力。
从作者对俄狄浦斯“命运”的探讨中,从与命运相对抗到顽强拼搏,再到看似战胜了命运,最终难逃命运之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向世人发问:俄狄浦斯的命运正义吗?合理吗?人们的命运本该如此无能为力吗?作者向命运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提出了挑战。《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命运是神秘的,个人无法主宰的,无论人们通过怎样的努力,最终难逃命运的安排。这又让我想到了十七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先驱加尔文提出的“先定论”一一人生来就已被上帝选定,或成为上帝的宠儿,或成为上帝的弃儿。可是,《俄狄浦斯王》的“宿命论”与加尔文的“先定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前者是对城邦由胜及衰感到无能为力的悲愤,而后者是在基督新教的大背景下,“先定论”的提出是鼓励基督徒要通过自身的奋斗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也恰恰为当时资产阶级发家致富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两个观点也不乏共同点,那就是对人们自我的发觉,对人们掌握自我命运的鼓励,从这我们又可以看出,欧洲的理性自由精神与古希腊哲学提倡的“自我”是一脉相承的。
读《俄狄浦斯王》,我们感叹俄狄浦斯命运的不公,但是,又不能完全被他所影响,我们依然要对生活保持乐观与积极向上的态度。我们在向命运发问的同时,也要不断努力,继续奋斗,创造未来。
所以,索普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所表现的“宿命论”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人们完全没有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并把握客观世界时,我们对命运,即生活中的异己力量,是无法把握的。正如古希腊城邦时期,虽然政治达到了顶峰,但是科学相对落后,人们普遍迷信,相信神的存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有能力逐渐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那么人们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自己生命的进程甚至是可以影响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