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菊与刀》读后感受

作者:杜宣汝
主要内容

日本这个国家从古至今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中国,有了大化改新;学习西方,有了明治维新。我国在清朝时,也有人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那么现在,我们就更应该去学习我们的近邻日本,这个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国家。该书是1944年为战时政府决策撰写的内参,对日本的政治,文化,民族精神都有较为深入的阐述。选择这本书,也是希望自己能从中了解日本并得到启迪。

《菊与刀》是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的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该书通过十三个篇章(课题:日本;战争中的日本人;各就其位;明治维新;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报恩于万一;报答最难承受;让名声清白;人情圈;德行的窘境;自我修养;儿童的获知;投降日以来的日本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剖析,并分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

学界对《菊与刀》做出的评价是一部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颇具政治与学术张力,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①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②作者的这种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也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忍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然而,另一方面。学者崔世广指出,“当然,这本书在理论分析及资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作者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搞清平均的日本人的行动和思考方法的模式上,而忽视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其实,日本人中也存在着阶层、地域和职业、年龄等具体差别,这些差别会带来行动和思考方法的差别。另外,她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时把其作为静止的东西来看待,而忽视了历史的变化,其实日本人行动和思考方法中存在的相互矛盾要素,有的是来自于不同场合,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如看不到问题的历史的一面,就不能对日本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还有,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也存在资料和信息方面的限制等。以上这些,成为该书受到有的学者批评的原因。”③

“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地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功夫。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实是从哪里来的。晓得他现在的真相,方才能推测他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这段话出自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一书。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其在战后的飞速发展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菊与刀》这本书深入地探究了日本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内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着美,“刀”是日本武家政权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忠义和名誉。作者用这两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来揭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好斗而又温和;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化却又审时度势;驯服但又不甘受人摆布;忠心耿耿但又背信弃义;勇敢而又懦弱;保守但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一个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的民族。富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剖析,并分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菊与刀》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集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广受好评。综上所述,该书是一本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日本的书籍,从哲理性及其艺术性来说都是极为优秀的一部作品。就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在历史上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菊与刀》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该书有两个内容最使我印象深刻,一为明治维新,二为四十七武士的内容。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两点进行我自己的一些探讨。

第一是针对明治维新,我想把它与我国清朝时的洋务运动进行一个对比讨论。因为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首先,二者都产生于本国的自救运动且这两次运动都是在本国封建主义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爆发的,并带有着化解民族危机与巩固政权的目的来接受资本主义文化。其性质都是本国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对外文化观,即外来文化的观点的态度。二者都试图调和或者融会东西方文化,以期西方文化之长补自我文化之短,都试图保留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虽然二者的背景性质上有着如此之多的相同点,但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明治维新造就了一个繁荣而又强大的日本,而明治维新却并没有将中国推向世界发展的前列。原因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二者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很大的区别。重农抑商的中国,资本主义思想难以发展,而日本的庄园领主制经济为商品交换制造了条件,使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资本主义思想。第二,从二者的口号上也可以看出差异性。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口号,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明治维新以“和魂洋才”为口号,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建立资本主义秩序。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革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主义旧制度,而和魂洋才指导下的改革目的在于建立资本主义新秩序。西用包括自然科学,史地,教育,商务等社会科学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而洋魂还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形式,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

综上对比,我们即可发现,中日两个在同一时期所进行的改革的差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第二是针对四十七武士,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曾经也登台表演过,名为《忠臣蔵》,也拍成了电影。赤穗藩的四十七个武士即使面对违抗命令要切腹的结局,也要为自己的主君复仇,这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忠诚吧。这种忠诚,其实也是根深于日本这个民族的内心。在日本的整个历史上,忠臣很多,比如耸立在东京日本天皇皇居门前的那尊雕像,楠木正成。他帮助后醍醐天皇恢复皇权,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即使天皇的命令再愚蠢,他也甘心前去送死。这就是日本人心中的忠吧。这种态度,也一直流传到了作者写作的这个时代,二战时期的日本。他们甘愿为天皇付出他们的生命。日本人的忠诚一直根植于他们的民族精神之中。

《菊与刀》的确是一部对于一个民族的研究极为透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就我目前的知识储备量和分析能力而言,想要真正读懂这本书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我所写的内容也仅仅是对这本书皮毛似的一点看法。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加上其他的一些研究日本的史料,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在今后,在掌握了更多知识后,自己能再次阅读这本书,写出自己更为深刻的见解。

注释:

①美·本尼迪克特著,晏榕、姜波译《菊与刀》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

②《民族学研究》杂志,1949年5月

③崔世广:基于《菊与刀》的新思考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