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孟实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中这样写道:“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艺术作品从人类的发端就以各种形式存在,直至今天。人与艺术共存,那么,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体现呢?选择这本书作为读物,不仅是想对“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想更广泛的接触中国古代,在文明没有被冠以系统化的时代,这样自然的美,张力是从何处体现的。
内容概述: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龙飞凤舞讲述了远古时期的部落文化对符号、歌舞以及团的影响。青铜饕餮讲述了青铜器在塑形、制造工艺上的精湛。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则是按时间的跨度讲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理论与方法:
比较与分析法、归纳法
拓展讨论:
《美的历程》在我们今日看来,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美学研究的一次新浪潮。这对于我们研究美也有深入的帮助。其著述的风格有独特之处,卢亚明将方法分别列举为[1]:基于艺术品的研究、规律研究、体悟研究以及对象侧重与视角统一。
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这种清晰的结构能让我们快速的筛选出必要的信息。
第一,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朝历代有代表性的文化产物,在《美的历程》的结语中,李泽厚以近乎结论的方式指出“艺术趣味的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是现实生活”,为书中依据历史原物阐释美学历程提供了注脚。这些细致的总结,让我们对各文化分层更为熟悉。
第二,他将艺术规律总结并且升华。对于艺术品在各时期发展,比如说诗词这一方面,先秦的《诗经》中对诗篇的咏叹、感喟、哀伤,《离骚》的炽热深沉之感,魏晋时期《古诗十九首》中离别相思、劝慰勉励的杂糅,盛唐时期的工整华丽之风,宋元的“有无我之境”,明清时期俗文化以及类似人文主义的发展,条理非常清晰。
第三,对于美的个体体悟,着重反映在人的自我感知中。在明清文艺思潮一节中,李贽因其大胆独特的思想,给这个时期的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流,真实的追求本心,摈弃教条和外在的束缚,这在当时肯定是非常新鲜,算是一种个性解放的思潮。由此,领到了很多人都走上这条路,比如说公安三袁。“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反对做做,平易近人,对抗前后七子,而开一代新风。”不接受观念上的支配,由个体、感性和偶然机遇组成,从体悟中研究的这一方法,使得读者与之距离更近。
第四,作者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物品都有侧重的讲解,李泽厚认为:“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线的艺术(画)正如抒情文学(诗)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的最富民族特征的,
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2]这样线性的研究,让他把美的个性放在了读者体验中,而不是用理论或者专业的手法,去剖析每个物件。善于把握同一文化语境下各类艺术的整体风格,比如明清文艺思潮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演变过程。正是这样的研究视角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侧重。
这里着重关注了第四点,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讨论我们到底知不知道鱼的快乐的一段,庄子非要说鱼是快乐的,但是他不过是把他自己的心境加在了鱼的身上。再比如说我们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天空是蓝色”、“树叶是绿色”这种看似我们根本无力反驳的道理,这句话之前本应该加上说话者说“我觉得”,但是他直接省略了。这两个例子,都从某方面表达了我们对物品的移情,颜色自带的情感,和我们赋予他的情感。但这种移情能说是我们对美的欣赏吗?
比如我们关注绘画作品,画中的颜色基调不同,人物神态的各异,都被我们赋予了自己所感到的情绪。音乐声中,有悠扬悦耳的部分,也有沉郁悲伤的部分,我们听众在聆听是,将自己的情绪反映在旋律中,于是音乐也能有快乐和悲伤之分。再比如说书法作品,本来写字就是写字,我们从没见过哪位书法家写完字还在旁边批注上,“刚毅”“秀媚”等等,这就是我们把作品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本身上去。
评析:
在阅读这本书时,跟随他的时间线变化,我认为可以通过时间划分部分,也可以通过物质类型划分。其中第一章龙飞凤舞表述出的图腾文化,转变为了在器皿上的图案,这不止是对神力的崇拜,这些歌舞形式也潜移默化的转化为,我们民族血液中的美感基因。这种最原始的文化发端,总被我们认为是一种“自然美”,好像自然之中就有了这种美感,即使没有人去欣赏她,这种美感依然是存在的。那我们就能意料到这种自然的美感吗?比如说深夜时下楼梯,每一步都按照规律下,如果突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者是平地,这才会觉得意外。许多的艺术都可以说,是按照规律在发展。而规律和节奏,所产生出对人心里的映射都是以无法预料作为前提。比如说,我们在第一眼看到器皿上的花纹时,我们没法一眼就解读出,它是由什么图案转化而来。比如“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髻。每组外侧两人,一臂画为两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3]这个图案中,就能明显的看出他们的身姿非常轻盈,气氛很欢快。在那种自然环境中,这应该就是和平,且粮食富足的时候吧。但是如果只把这种图案看做,简单的一群人在翩翩起舞,是不是又有些简单了呢?在这时我们就会自我的带入那种感情。同时我们也会开始评论,这件精致的器皿,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人都以常态为美,我们说一个人长得丑,就是不符合大众审美。那么这些陶罐上起舞的小人呢。他们的舞姿可以看到是整齐划一的,缺少了一些个人的情感投入,不禁就会往祭祀方向想。那这种变现的形式是自然美,还是现实的写实手法呢?“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这些图案的变化由生动的动物、植物和人物渐渐地变成了抽象的、几何的图案,但是这并不只是具有装饰意义的审美图案,也许具有氏族独特意义。
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形式。与上文第四点中的线性研究呼应,陶器上的几何图案,由线条组成。比起颜色对我们冲击,线条要更难理解一些。颜色有一种自带的情绪,而我们要读懂线条,需要更多自己想象的成分。而这种内容向形式的积淀,是通过对生活的体悟之后,才能创作出来的。
因为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从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由此,我认为这种艺术的性质,应先被人所筛选,再进行创作。还是回到了应该从人的感受出发,加上这个事物的外形,这种美被人创造,同时也是抒情的表现。
结语:
《美的历程》的确是一部对于中国艺术风尚的研究极为透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就我目前的知识储备量和分析能力而言,想要真正读懂这本书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我所写的内容也仅仅是对这本书皮毛似的一点看法。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加上其他的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史料,让我对中国这个国家甚至是西方的文化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兴趣,也希望在今后,在掌握了更多知识后,自己能再次阅读这本书,写出自己更为深刻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今日文艺美学的限度与开放[J].当代文坛.2006(06)
[2].李泽厚.《美的历程》[J].收藏与投资.2014(12)
[3].卢亚明:《美的历程》研究方法探究山.《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卢亚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期刊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五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