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日谈》有感
批判和抨击天主教会的堕落是《十日谈》的一大主题,世风日下,尤其精神教会的日趋世俗化,激起了作家对现实的强烈愤慨。卜伽丘借《十日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教会世俗化的趋向,印证了基督教禁欲主义理论与人性、与时代相左的事实。以教会的丑陋批判社会的丑陋,揭示14世纪佛罗伦萨的病诟。在《十日谈》中,卜伽丘描写了许多关于教会藏污纳垢、荒淫堕落,修女“不修”、教士“不教”的荒唐故事。如第三天故事一,修女争抢与园丁睡觉;第三天故事四,费利斯修士与他人妻子寻欢作乐。如此种种,在《十日谈》中屡见不鲜。
再纵览《十日谈》零零散散的故事,卜伽丘也总是以唏嘘嘲讽的方式揭示着教会人士的阴奉阳为,揭露中世纪神学观的所谓教权至上的负面效应以及禁欲主义身后的伪善本质。但《十日谈》虽以教会作为抨击的对象,批判的表面背后又表露了作者始终固守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即他所做的一切批判都是在以承认教会和宗教,保持宗教信仰的虔诚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表面批判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作者对教会和宗教的维护。《十日谈》中体现出他对基督精神的否定与赞维护,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承袭。作为基督徒,他不迷信上帝的神威,相信幸福和欢乐就在人间。
作为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者,他与基督教又有着难舍的缱绻之情,他信仰神,也敬畏神。卜伽丘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反对教会中的罪恶、贪欲、欺诈、淫乱等现象以及其反人性的禁欲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主张宗教应该在富有人性的基础上成为一方能净化人类心灵的净土,而不该成为僧侣们用来伪装和愚弄民众的工具。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宗教情怀———基督教人文主义。
爱情是人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也是《十日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中,讲述爱情的故事占七十三个。薄伽丘认为爱情是人的天性,而爱情与情欲实则为一体。薄伽丘并没有明确指出爱情的定义或局限,也没有采用说理或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虚构故事的美能吸引哲学证明辞令说服所不能吸引的听众”。
“绿鹅故事”里的儿子觉得,从来没见过女人这样美丽、这样可爱的东西,非要带一“只”回去不可。“那老头儿(父亲)这时候才明白,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了,他深悔自己不该把儿子带到佛罗伦萨来”。借这个故事,薄伽丘说:“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会说:我爱你们,就跟别的男人爱你们一样,是出之于天性。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谁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足见薄伽丘对爱情是人类天性的观念的认可。
但爱情同情欲又是分不开的。在第四天“菲亚美达故事”中,年青寡妇绮思梦达向他的父亲陈述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你生养的,是个血肉之躯”,“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怎怪得我春情荡漾呢?”对薄伽丘来说,人都是自然物质构成的血肉之躯,就都有七情六欲和各种需要,这是人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无法更改,所以在《十日谈》中有关爱情的故事就必然离不开对情欲的描述。
批判禁欲主义,倡导爱情自由是《十日谈》的核心思想,而薄伽丘本身对于宗教的批判却是希望进行一个宗教内部的变革和升级,是具有积极性和正面性的,而这却是不曾为多数人所知道的,这也是世人对《十日谈》的一个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