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过《四书章句》的人,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学》这一节。朱熹在《大学》的章句许中写到的“《大学》之术,古之大学教人之法也”。初看至此时,心中的讶异是大于求知的渴望的。因为一直都觉得古代的学校都是“贵族私塾”,学生忤逆先生也是经常的事,而所谓的“教学规矩”,怕也严谨不到哪儿去。却未曾想到,古人竟是用了一本《大学》来写明教学之法。不免为自己以前的狭隘见解而感到羞愧不已。
再看下去,朱熹写道,儒家有“三纲八目”之要义。“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得不说,“三纲八目”都是很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就用“三纲”举例而言,“三纲”的出处是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在看朱熹的注解之前,我自己先仔细地思考了一番。在我看来,“明德”指的是高尚的品德,“亲民”是指“使人们愿意亲近你”,即和善待人。“止于至善”则是追求卓越的至高境界,于“至善”处而止。
总结起来,我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所讲的应该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交际能力以及使学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努力使之达到“至善”的境界。
但当我看朱熹的注解之时,发现朱熹将“亲民”的“亲”字,作了“新”字解。对于这“亲民”二字,他说:“‘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也就是说,朱熹认为,“亲民”是说要帮助别人也“明明德”。对于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因为我觉得《大学》既然讲的是“教人之法”,那么这“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都应当是指做人,或是说学习的三个方面。而且既然在此三者前面有“大学之道”一说,在我看来,这个“道”,应当指的是“准则,即“大学的要务,是让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觉得它更加强调的是个人,至于朱熹所说的“推以及人”,虽然在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展现上是说得通的,但我仍然认为这应当不是这句话所要表达的重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大学》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以前经常在国学经典名言中见到,但到今天才知道它是出自《大学》,不免惭愧。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应当做到每天都争取有收获,日日有“新”体会,这样方能提升自我。对于这句话,我很赞同。因为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毫无新意,自身也不去主动追寻提升自我的“新之所在”,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在如流水般的时间中变得麻木而庸俗。所以,我们应当经常出去走走看看,看不同的风景,思考不同的事物,甚至可以学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期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新”。
对《四书章句》的阅读,使我获益匪浅。朱熹的注解不仅方便了我们阅读这些国学经典,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对书中的东西有不同于朱熹的见解时,就仿佛在和古人对话、在进行辩论一样地有趣。
除此之外,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往往是三两字便道尽了深刻的哲理,不禁使人感叹中华文化的妙处无穷。其实,像这样的经典,还有很多,诸如《道德经》、《孙子兵法》、《菜根谭》之类的,比比皆是。且都充满韵味,令人拍案叫绝。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历史的长河洗练之下,它们流传了下来,变得如珍珠般可贵,它们就像是镶嵌在中华文化这把名贵椅子上的一般,使中华文化光芒万丈,使炎黄子孙倍感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