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这本书更加容易理解。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叶先生在我面前授课一样,因为这本书完全是叙述性的,读着读着,还能读书出一种叶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候的语气。我比较喜欢诗,在我读诗的时候,我将自己的情感一起带进去,能够感受作者在写这首诗的心情以及当时他所处的环境。这本书叶先生着重写了三位诗人:陶渊明、杜甫和李商隐。分别对应这几个诗人列举了几首诗,这本书很薄,我看完这本书觉得意犹未尽。叶先生说:诗与词不同,诗是要言志的。是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情志,那么你的内心首先就要真的有一种“摇荡性情”的感动。所谓“情动于中”,那个“动”字是最重要的。叶先生在一开始就不断地反复强调读诗一定要把你的感情带进去,只有感情到位了,你才能知道作者的本意。
这让我想起在高中背的每一首诗。刚开始,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将这首诗背出来,等到真正可以将这首诗背出来的时候,我们继续读,就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开始将自己的情感带进去,体会作者的本意。我想,这也是体会诗的一种技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很可贵的感动,那就是让人心不死。时隔千年,我们依然对诗人所写的诗而“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句诗深刻的描写了当时的真实事件,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和心酸。
我们时代一直往后发展,我们离以前的诗人和诗就会越来越远。为了补救我们逐渐遗忘的诗句,于是中央台开展了《中国诗词大赛》。我个人觉得这是目前为止开展的最有意思的综艺节目。当我每次看到全国还有那么多的爱诗人士,并且他们都不是为了比赛而读诗,而是自己本身就爱诗。每次我自己读景象诗的时候,就好像回到了以前那个鸟语花香,春风浮动,绿油油的草地和漫山遍野的香花和树木都铺在我脚下。然而有时候诗人写景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将自己的情怀带进去,所以读诗不能只读表面,而是要深刻一点。
出了“动”,还有“兴”。“兴”就是在人的内心有一种兴起,有一种感动。讲录中叶先生列举了她在国外所感受到“兴”在中国和外国的“差别对待”,得出的结论是,果然诗歌只能是中国的。
我看了叶先生分析杜甫的《秋雨叹》,其中“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我觉得写得最好。这句诗是承接上一句来说的。这句诗是对决明的描写。这句诗是一个对偶句,这句诗也体现了杜甫将写诗的功力和锻炼字句的功夫结合在一起。后面叶先生又继续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杜甫的其他诗句和李商隐的诗。书中叶先生大量的写了关于国外对于诗歌一些手法的概念,并且作了详细的解释,总之,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在精深研究诗歌之前的一个铺垫。赏诗,就像是在阳光下欣赏一朵美丽的花朵,只要还没有凋谢,那就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