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指1917-1949这段时期,而现代文学便是这段时期内,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字形成,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本学期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项,首先了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与框架,其次阅读和赏析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之后把握文学史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人文精神。
开课前,老师向我们提出三个要求:质疑,辩证,求证。
开始我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在一场场的辩论中,在一次次的课堂讨论中,我渐渐的明白了这三者的重要性。第一场的辩论是新文化运动的功与过,这和以前高中时候的辩论是完全不同,首先辩论程序更为复杂,其次辩论内容要求严格许多。在这场辩论中我是一名旁听者,辩手们有理有据的论辩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开拓了我看待新文化运动的视野,但是由于辩题本身不够全面客观,对辩手们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于是我决定参与第二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否偏激”的网上辩论。在此之前,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印象是一位革命者,是月色之下与闰土捉猹的小哥,先生在我眼中渐渐鲜活起来也是通过这次辩论的契机。从前先生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而在我主动去了解先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我还了解到先生小时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也会耐下性子去看先生那些曾经我认为艰涩难懂的文章。先生在我的眼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革命者,而变成了一位复杂的、有着血性的人。在对鲁迅先生的不断质疑,不断查证中,我对老师所提出的三个要求有了更多的理解。
开课之初,老师有一番话让我记忆深刻。老师说:“文学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复杂的,文学的智慧是对复杂人性的洞察和悲悯”。虽然至今我仍然无法用这样透彻的目光去阅读一篇作品,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发现自己不再是以前那般纯文本的阅览,我对一篇文章有了更多的质疑,在无法自己解答的时候,我会搜集相关论文、或者相关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前不久的文学评论,我选择的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这部作品在初中时我就已经接触到了,那时读完《边城》的感受就仅仅是对翠翠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惋惜,然而现在读来,却有了许多的疑问。翠翠和傩送明明互相爱慕,却为什么成了悲剧?成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大老为什么会淹坏?二老为什么要出走?爷爷的去世又是怎么一回事?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无数的疑问充斥着我的内心,让我有了想要去探索的欲望。不知不觉,对一篇作品的解读不再是表面上的了。毕竟我的人生经验还很浅薄,对作品中复杂人性的解读非一朝一夕,还需要我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实践与领悟。
在这个寒假,我想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以一种探索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