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读《极简欧洲史》《乡土中国》《美国的民主》
所有故事都有情节:开头、中间、结局。以这个定义来看,文明并不是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认为文明的演变必然有起伏跌宕,我们就会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虽然它迟早会走到结局。我的目的是从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
——约翰·赫斯特
为什么说《极简欧洲史》是一本教科书呢?能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把问题说对,或者可以说服读者,就是不一样的。我记得高中也读到过类似的趣味性的简洁的历史趣味书籍读起来的确是很有意思,。“这是一本有见地、理解深入、值得好好读一读的书。”“我乐于向读者推荐这样一本写得深入浅出、给人启发的好书。”这本书受到了钱理群、钱文忠教授的联合推荐。该书的作者约翰·赫斯特以极其简练的文字,从宏观上完整地介绍了欧洲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透彻地述说出欧洲历史的精要。
“经验告诉我们,因为历史记载介质的变革,越是接近现代的历史,它们的研究也越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而要梳理上古史中的“世界因何变化”就要困难的多了。”在本书的结语里,作者自己又提出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将欧洲与曾经的“世界第一”中国进行比较,分析欧洲从19世纪开始后来居上的原因。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沉思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看待历史。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简约而不简单的书。
那么下《乡土中国》呢?在《乡土中国》的前部分,作者介绍了一般观点里对乡村及村民的两种偏见:愚昧和自私,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什么是愚昧呢,指的是农民多文盲或受教育水平低,从文青下乡到大学生支教,许多农村工作者就是抱着打破乡下人之愚昧的期望下乡的,可是结果呢并不是那么如意,这样或那样的的困难比比比皆是。而自私,指乡下人”各扫门前雪“,缺乏公共意识,甚至不惜损集体而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获得自己的利益。其实何止乡下人这样呢,很多中国旅客不是也没有公共意识吗?前几年包括现在的食品安全也常常为大家心痛的问题。
我想所谓乡土,并不只是农村人,而是几千年的传统下的无知与落后。我们强调公共性,其实也与西方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我们受其影响,而又圣贤其中。
《论美国的民主》在看完后,我不禁问自己,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吗?又或者说:美国真的比中国民主吗?
厦门大学王旭提到过:“今天,我们通过对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的重新解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地方自治是美利坚民主得以维系和弘扬的根基之一,有其悠久的历史,不可撼动,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大都市政治一体化只能走新区域主义倡导的大都市区治理的路。大都市区一体化管理和地方自治的分散化现实,也许不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非此即彼,而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矛盾并存。两者之间的博弈,尽管不会有明确结果,但它们通过不断的调整与修正,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客观上也使得大都市区政府改革向大致均衡的方向发展,不至于过分偏激。”
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宪政民主国家,美国开创了人类运用理性独立自主设计本国民主制度的历史。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幸福····没错,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些《独立宣言》里的自豪和激情带领人类文明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试想一个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我想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也应该料想不到,这个靠各色人种移民的年轻国家会站到今天这样令人瞩目有的高度,结合《极简欧洲史》来看,真实大气和磅礴。
这三本书通读下来,从自己勾勾画画的读书笔记学到了不少东西。欧洲,中国,美国,这三个庞然大物在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越来越受人瞩目。而我,从三本书所了解的三种截然不同文明在各自的进程中都有令人思考的的东西,有共性也有个性,有普遍也有特殊,有整体也有局部,和其他文明一起,共同组成了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