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语言学的奥秘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文学与传媒学院201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刘星雨163010010
内容简介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北京市人,满族,著名语言学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汉语音韵学导论》、《语言与文化》等。
目录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总结
附录一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附录二茶山歌
附录三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附录四语言学在云南
内容分析第一章为引言。引言非常简短但是引领全书,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本章开篇就引用了美国语言学家及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的观点,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2]这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文化,视角非常重要。其中涉及语义学的很多。,作者对全书的结构框架做出介绍,并力求做到“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
第二章为“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比如英语的“pen”“window”,汉语中的“纸”“家”等词,从语源学的角度并结合文化背景对每个所引词探讨其本义,正如书中所说“从原来的本义转变成现在的意义,而把本义整个遗失,这期间一定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3],本章结尾还提出了“语言学和社会学可以交互启发”[4]的观点。
第三章为“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的确许多语言里的习用词或俚语来探讨该民族的造词心理和该民族的文化程度。其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俚语,如昆明近郊的彝族把妻子叫做“穿针婆”;云南高黎贡山的俅子称结婚为“买女人”,由此可见夷族社会对于妻的看法和买卖婚姻的遗迹。通过这些例子所反映的语言现象以此探讨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对词汇的影响。
第四章为“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什么是借字呢?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羼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正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5]本章列举了“狮子”“师比”“璧流离”“葡萄”“祖母绿”等相关的借字。在这一章里作者还总结了近代汉语里的外国借字的四个类别,即“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词、描写词”。同时还列举了“丝、瓷器、茶”的传播。
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本章结合历史地理学和语言学,列举了英国西部有好些地名都含有克勒特语的成分,并通过中国的地理沿革来探讨古代民族交通和融合的踪迹。此外,作者通过侨置的州郡县名和历史志书等历史材料,从语言学的视角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六章为“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章,包含了很多姓氏学、历史地理学、文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的内容,列举了很多姓氏并进行论证分析,以探讨民族的融合和宗教信仰。比如父子连名制并认为它是藏缅族的一种文化特征。
第七章为“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罗维的《初民社会》,还有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云南贡山俅子和菲济人、维达人等民族的亲属称谓来探讨该民族的婚姻制度,这是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有机结合。最后还有一个很观点:“民族中的亲属称谓颇可作为研究初民社会里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佐证,不过,应用它的时候,得要仔细照顾到其他文化因素,以免限于武断、谬误的推论。”[6]
第八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在这一章里面作者将前面七章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社会文化所作的分析作了理论上的升华,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语言不是孤立的,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语言的材料可以帮助考订文化因素的年代”“文化变迁优势也会影响语音或语形”的四个重要观点。
最后在全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对新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的三点建议:[7]
(1)对于语义学的研究应该超越传统的训话学的方法和范围,要结合语言的社会经济来研究“古今雅俗”的各种语言材料。
(2)方言学的研究不能只偏重语音一个方面,而应该同时重视语法、词汇、和语义的研究,还要“深入各行业,各阶层的里面分头调查他们的惯用语”,分析语言中统一和分化的矛盾,语言学家要有人民大众的言语的责任。
(3)加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从学术角度看这些语言的研究可以丰富当时以汉语研究为主的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另一方面从政治角度考虑,加强民族语言的研究和建设也是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祖国统一的重要措施。无论是撇开哪一个对少数民族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
全书结尾为四篇附录。大致浏览相关内容,感觉还是比较复杂的。附录一为“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作者通过列举云南少数民族的父子连名,结合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指出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的一种文化特征。附录二为“茶山歌”,是先生去大理讲学的归程中向两位茶山人记录的民歌。附录三为“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是结合语言学和历史学对中华民族迁徙的途径和语言演变历程的探讨。附录四为“语言学在云南”,对云南境内的汉语研究、台语研究、藏缅语研究、民家语研究等四个领域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述评,启示大家尽量发掘云南“这块语言学的黄金地”,这对汉藏语系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8]
结合对外汉语及中华文化推广谈心得体会在刚接触现代汉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中学起来最有意思的应当是语义的相关知识了,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书中集合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示或证明某个观点,非常精彩的向我们展示了语言与文化多彩斑斓的世界。
开始读的时候并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对学术专著有点抵触,但是后来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书中大量的例子让我感受到学语言的乐趣和语言学反作用于社会历史的的强大力量。非常敬佩罗常培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
另外,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训诂学、词汇学、语源学、音韵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石,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侧重词语的语义溯源和变迁,探讨语言、社会和文化三者的关系,开启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9]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相关的例子,以前并未发现这里面竟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热”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得以建立。那么,以“文化融合”为主线,既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就跟要从宽而深的层面了解如何借助语言,即我们的汉语,不断推广我们的中华文化。
另外,对于中文系和国文系罗常培先生也谈到两者的区别,前者是进行窄而深的研究工作,而后者是进行中高级学校的语言教学,并指出两个都是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同时也要注意“知”与“能”,“博”与“精”,要提倡过问教学研究,就是师范类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子的老师,以及进行国语国音的教学,当时应该还没太提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教学。但是我认为研究和完善我们的语言和语言教育的方向是非常好的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罗常培先生的语义研究的传统,在中西语言学结合的道路上摆脱“印欧语的眼光”,走出一条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语言学之路。
[1][1]张藩雄.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兼谈发挥语义研究的重要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8):158-161.[1]张藩雄.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兼谈发挥语义研究的重要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8):158-161.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10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15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15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32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50
[7]徐大明.联系社会来研究语言──重读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J].当代语言学,1999(03):51-55.
[8]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P112
[9]张藩雄.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兼谈发挥语义研究的重要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8):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