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李鸿章传》读后感

作者:何晓宇
主要内容     

《李鸿章传》读后感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李鸿章传》

关于李鸿章,谁都知道他是那个签了一系列卖国条约的人,从他在条约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所有国人心中的罪人,我们叫他卖国贼。但也有人说“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关于他,好像总是如此争论不休。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一书中评价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和梁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所以对其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也可见梁对其还是相当敬重的,正像梁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的确,哪怕是在“卖国贼”的包袱下李鸿章的功绩也无法从历史上抹去。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人生本该是风光无限,却在中国危难之际,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背负千古骂名。有学者这样评价他“李鸿章不是英雄,那个时代没有英雄;李鸿章不是卖国贼,他所效忠的是一个无法挽救的国家。他只是一个时代最悲剧的符号,一个没落王朝最忠诚的殉葬者。”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他没能像他的老师曾国藩一样功成身退保留一身的好名节,可不是他也会是别人,不管是历史中的他们还是现在的我们又有谁能比当时的他做的更好呢?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将李鸿章与多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和诸葛亮比“李在用人、用兵、廉洁奉公方面远不如诸葛亮。但在艰苦创业、鞠躬尽瘁、赤胆忠心方面,二者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和王安石比“都实行变法革新,见识超过常人。但在规划和眼光方面,李比不上王安石”;和秦桧比。“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和曾国藩比“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曾国藩是他的恩师啊!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他都靠曾的一手提携才得以成就。世人也有定论,他们两人比,李是不如曾的。他们两个的区别是:曾是儒者,常有急流勇退之心。而李则坚韧不拔,毫不畏难。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梁启超将李鸿章与这些人作比较并且客观的给予了评价“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虽然这样,但梁还是认为当时举朝上下五十岁以上的大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甚至在著作的最后用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可见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

李鸿章的过错已经被提的太多太多了,大家了解的也已经足够了,当然这是不置可否的,所以我一直是更想要客观的谈一谈他的功绩,抛去他身上背负千年的卖国贼骂名来谈一谈。他的一生纵横几十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领,孤身救危国”,历经百年后纵向看其一生,李鸿章最终实现了年轻时“三千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的个人抱负,在局势发展已成必然颓势下,他以一己之力根本难以扭转败局,但他的确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哪怕是在甲午之后落难之际,也对来访的袁世凯说“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也还配说。我一息尚存,绝不无故告退。”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没有什么比梁启超书中的这句话能更适合李鸿章了。。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