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与“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忠”“孝”是其中的突出优秀精神。
“忠”,是指人对朋友,家庭,国家等都从一而终,忠于朋友,忠于父母,忠于国家,这都是对于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古代,“忠”主要的含义是指忠于君,忠于国,历史中有许多“忠”的典型代表,如东汉的马援马革裹尸,唐代颜真卿死而后已,清末林则徐虎门销烟;又如近代保家卫国,为国家英勇献身的黄继光邱光华等,这些都是“忠”的典型代表人物。
在现代社会,“忠”的含义其实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可以理解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也可以理解为忠于职守,执着事业;还可以是忠于正义,追求公平等,对于“忠”的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传承“忠”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有着“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忠孝”在中国封建社会指的是为人臣着要忠,为人子者要孝,但很多人并不能两全,经常在是要报效国家还是赡养父母之间难以抉择,其实忠孝是可以一体的,但并不是体现于具体的行为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忠君爱国的人,也必然有一颗孝心,如果他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又何谈忠于祖国和人民呢?这儿有一个忠孝两全的例子,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在沈云英十七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因为对战敌军死在了战场上,于是沈云英登上高处大声说:“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但为了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和敌人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能够保卫家乡。”大家都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于是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所以,“忠孝”是可以两全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其实都有“家国一体”的说法,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家组合而成,,所以当子女在孝敬父母长辈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忠于国家的一种表现,因为家庭和谐了,国家也就和谐强大了。
所以,我们要积极继承和传扬中国的“忠孝”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忠孝”文化的重要性,做到“忠孝”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