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读书报告
徐志摩作为一代才子在诗歌、散文上的造诣想必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康桥上“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真情令人们动容。《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徐志摩于1924年6月21日于北京《晨报•文学询刊》上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依旧展现了他唯美、浪漫的笔风。我品味着他的文字,咀嚼着他字里行间里泄漏的情感,流离在他的幻想中,再一次被他的文字感动。
在徐志摩的幻想里,北戴河的海滨有绚丽的色彩:“晚霞的余赭”、“紫荆”、“青翠的叶和鲜红的花”、“绿荫”、“黄蓝相间的波光”、“白涛”,仿佛沾染了伊甸园里的斑斓。但海滨真的是这般似春天艳丽吗?在我的印象里,海滨只是一片蓝的天和海,白的云和浪花,还有土黄的沙滩,一片浩荡茫茫。我这样想着:对海滨这样的幻想,或许是因为徐志摩对自然从心而发的热爱,一切自然事物在他眼里都是和谐美好的。
北戴河的海滨,还有“幼童的欢叫”、“水波拍岸声”、“潜涛呜咽声”,富有生气。但徐志摩此时却独自一人,想要一同和友人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却通过将海滨吵闹环境与他的心境的静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强调了徐志摩独坐海滨的寂寞和心灵的静定。徐志摩在《落叶》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由此看来,对海滨喧闹动景的幻想,也是他情感迸发、思想飞扬的影响之一吧。
他的幻想里,有一个虽然梦想破灭但却依旧扬起风帆不断探索冒险的青年,纵然前路风雨兼程。青年热爱自然,享受自然带给他的美好,尽管自然里也有可怕的黑影。就算道路上有不少荆棘,青年仍然对未来抱有无限的希望。正如此时的他,虽然没能和朋友一同去海边看看,但依旧对海滨的美充满美好的幻想。这个青年,可以说是徐志摩自身的写照吧。1924年徐志摩担任北大教授,从1921年至此,徐志摩作为特别生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英国求学期间,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更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的影响,也就更加成就了徐志摩浪漫、唯美的笔风。在英国时求学时,他深受卢梭尊重自然、渴望自然的影响,他对自然也有深切的热爱,这可以体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在给许多文章命名时,也多有与景点、自然相关的元素。比如前面提到的《落叶》,还有《秋》、《海滩上的花》、《“这是风刮的”》等。虽然题目包含景物,但文章的内容更多一部分却是与他的内在思想相关,而不是写景。比如此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徐志摩幻想理桃花源般的安乐村,幻想远处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的人间,其实也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幸经历,平静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徐志摩,也崇尚理想主义。现实中的不满和不幸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想要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学术方面,一方面又因为社会的现实原因无法给予实现理想的条件。所以他也是希望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暂时抛开烦恼和忧虑,去游历人间应该有的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