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前我有着几个疑惑,语言是怎么样表现的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桥梁?语言和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共性?带着自己的问题翻开这本书,进行探究。
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收先看这一部分章节的名字就会觉得“借字”的这个用法和古代汉语中所学的“借假字”“通假字”好像是有相通的。《语言与文化》这本书中写到了汉字的借字发展,从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文字中吸取读音、字形等来“借用”并发展演变为自己所用的字。在语言接触外来文化时,就形成了一种杂糅了不同的内涵。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交流发展,社会与社会之间在交流,国家与国家在交流,交流是需要用语言来进行沟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交流,所以孤立的语言是不足以让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当世界通过语言联系在了一起时,那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通过语言“借字”,可以给文化的历史找出有趣的解释,可以对某些我们所不熟悉的文化给出一个解释。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民族、社会、国家,语言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当这些不一样的人、民族、社会相接触时,各自的文化也在进行着碰撞,有相似必然有不同,当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相关的文化产物时,就会从已经有解释的国家过文化中汲取。古籍里的文化知识可以在不同国度中找到相似的解释,有些字的来源也相似,“借字”从不同的文化中借取类似意义的字,是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了原本没有的接触与相连。借字,从音、形、意上去从不同的文化中借用相关的文字既体现了文化的不足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语言与文化》这本书中有一篇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先总的讲解了名称与亲属地位的关系,然后进行了逐步的分析。作者为我们举了例子,然后抛出问题,整体结构为总分,然后依次地进行举例子去分析问题。先从社会学习用语上,讲解了初民社会时期名称与婚姻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并限制同宗族内的婚姻制度。在亲属称谓的运用下,让人们更能在婚姻制度下进行婚配。一旦某一婚配中的亲属称谓不符合婚姻制度,就是俗称“乱伦”。那么这种婚姻就被限制的是不允许的。这种在中国以前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近亲结婚,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在中国有,。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在非洲、欧洲等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可能就是婚姻制度的内容限制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相似的。可以说民族中的亲属称谓可以作为初民社会里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佐证,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其他的文化因素。可以说婚姻制度让亲属称谓有所变化,也可以说是亲属称谓让婚姻制度内容有限制和发展,可以说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整个世界,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民族,中华民族亦是如此,从姓氏和别号来看民族来源,书上举了例子,从朝代中的姓氏与该姓氏的原本民族相结合并从一些书籍中进行分析解释。除了书上说的慕容氏本来是鲜卑姓之外,还有以中国古代的南北交融后,北方胡族和蛮族与南方的民族进行了大融合后,北方的复姓,如独孤,就融入南方姓氏,改姓为刘,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体现了从姓氏上看民族来源。姓氏和别号还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书中说到的有纯回姓和准回姓。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他们是不是回教徒。还有佛教的和基督教的,都是可以从姓氏和别号看出来的。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淘汰。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例如在今年,即2018年有一款游戏在大多数人群中火爆起来,游戏里,如果玩家赢了,则会有一句话: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而这句话就在大多数人群中运用起来。在各种社会现象中都会有很多的语言现象出现,因为文虎里面包含了经济和生活,因此语言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语言不是孤立的,是多方面联系的。语言既然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当然也不能超越这个规律。就当今而言没有那种语言是先存在与社会产物的。语言材料更能考订文化变化,从语言使用变化发展可以了解分析出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能语言变迁的速度比文字变迁要更快些,从而就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文化因素。
社会的发展包含着文化、经济、生活等等,无论是国家领导的讲话还是游戏还是说不出出处的语言来源都给语言增加或减少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内容。总的说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