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鸦片战争,我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不陌生的。对于鸦片战争,我只有从课本上得来的浅显地认知,只知道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其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但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读完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后,可以说是洗刷我历史观的一本书。现在看来,此书的许多观点或许有一些不准确之处,或许考证不一定够精到,但是此书的写法和内容都让还是少年的我有暴雨中行走,目睹周围电闪雷鸣而信心激荡之感觉。看此书前,我对历史的了解和态度,如同对自然科学一样,单纯的积累加梳理,顶多再看些人云亦云的分析。曾经的我对历史除了教科书上的兴趣外,可以说是并无更多的兴趣,在一板一眼的背书中,学完了高中历史。但到了大学,读到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观点,各家之言可谓是精彩绝伦。这些细碎的“小历史”汇聚起来,再看“大事件”,就不再会有与你无关的悬空感。历史像一颗大树,枝繁叶茂。但顺枝而下,终能摸到土壤,那就是默默无闻的人民。
作者紧紧地抓住了“主流叙事”对鸦片战争中不同群体的形象塑造,逐个形象加以批驳(大官未必是怯战奸臣、官兵未必都勇敢不怕死、人民群众未必是要保卫祖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问题意识特别好。这种发覆史料的过程,本身隐含着一种多元的可能——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心中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多面历史”的思考。因而虽然茅先生自己得出的是一个跟主流叙事直接相悖的结论,但在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是可以获取一种“多元性”的。
《天朝的崩溃》是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先生所著,其又称为“鸦片战争再研究”,他可以称之为是一位执着于“打脸”的优秀历史学家。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鸦片战争的意义,而不是战败的原因。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书中对于清军战败的原因分别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兵力上清军人数虽然占有优势,但由于驻防分散,难以集中,因而调动起来难度很大,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战斗能力很是差劲。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清军中的很多人是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因而两军在实力上差距很大。武器上,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由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很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的式样也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由于铸造技术也十分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很多士兵还在使用大刀弓箭,自然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从战果上看,英军每次取胜都只需付出极少的代价,损失最大的一次是在镇江,也仅有三十多人阵亡,而清军不论人力物力都损失惨重。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战死,江南陆路提督余步云被斩首等,这些都是最能征惯战的将领。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看完此书,我所震惊的,不是鸦片战争中详尽的细节,而是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反映出当时的意识形态,我不再简单的认为那是“清廷的无能”或“人民的麻木”,而是产生了“如果你生在当时,也一球样”的感觉。观历史,不能只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体会当时人民的三观,尤其是世界观。我们老是觉得古人短视、愚蠢,可再过几百年,我们也是古人。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第一点序言中提到的“奸臣不一定是奸臣”,奸臣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忠臣也没传说中那么完美。无论是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以贪污和献媚著称的和坤,还是现代的“奸臣”汪精卫、林彪。对他们的评价中,总感觉含有太多宣传的成分。就像茅海建先生所说的那样:“宣传与研究不同。但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知识都来自干这种宣传。奸臣忠臣的形象也会‘层累地造成’。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过于简单的人物评判标准.遗漏了太多的历史真实,也错过了许多知错而改的机会。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
作者在序言中探讨了琦善的卖国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非为“奸臣”、“卖国贼”正名,但琦善作为道光朝的一名大吏,在我所读书中,未见有人表扬过他,《天朝的崩溃》上来就为他作平反,起初不能不让我觉得似有哗众取宠之心,但读完后,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能够留芳千古是每个人的理想。所以琦善等一批“投降派”依照当时的标准竟然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主观上他们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为臣子的本份所在。其次则是对林则徐为首的正面人物的再认识,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认为像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极端,给英军提供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自大腐败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难道林则徐也不知道吗?明明知道自己敌不过强大的英军,还要用这样的行径去惹怒对方,不光清政府不会赞颂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道你可以补偿吗?书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呢。而琦善反对开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是当时唯一知己知彼的清朝官僚。“目光如炬之必败,如实相告诚投降”。他给道光的这种“不欺饰”的汇报,谁能说不是如实地反映了天朝当时的国情呢?鸦片战争战败,天子贵为天人,自不可承罪,唯有琦善,这个选择投降之人,顶下了太多叛国卖国的大罪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所谩骂,诟病。从书中,我得知称林则徐为名族英雄,琦善、奕山为卖国贼,实则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是每个人的愿望。因此琦善、奕山等一批“投降派”,其主观上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臣子的本份所在。因此依照当时的标准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
其实,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知其“船坚炮利”,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一直认为英军不擅陆战,只要一离开军舰就好对付。过度的盲目自信,最终只得一个等敌军轻易攻破防线又仓皇逃窜的结果。
因此,作者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或许中国可以避免这场血与泪交织的屈辱战役,或许应该像日本一样尽快签订和平协议,学习西方技术强大自身。作者的观点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观点:面对外国侵略该不该抵抗?明知要输的战役,是否要抵抗?从道德层面来讲,前者答案是肯定的,而后者答案我们应该好好深思。但以清朝当时的状态,自诩天朝上国,又怎会了解这场战役双方的悬殊究竟有多大。因此这张战争仍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还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汉语国际教育一班
刘开媛
1730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