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书报告

作者:曾昌月
主要内容

摘要:辛亥革命是从不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职业,就围绕在这样的一群人展开,像这样没有统一的领导组织,面临的就是失败。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由不同的人物角色所发生的相关事件,从细节来寻找变局的源头。

关键字:辛亥革命历史的转折中国

引言:

历史的洪流滚滚奔腾,那看不尽的源头,望不到的尽头。历史总是悄无声息的改变,但历史总是进步的,抛开过去的腐朽与落后,迎来的是崭新辉煌的的未来。但终究忘不掉的是在沿途中的心酸。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书中,作者借助一个个小的故事,来为我们讲述在辛亥革命中真正的历史,来借助一个个人物的描绘在民国时期人性的复杂。

正文:

一声枪响打破黑夜的宁静,也打破了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沉睡的人们在慢慢的觉醒,对即将到来的黎明充满期待,也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但在这之后,没有人们美好的想象,有的只是黑暗的再次降临。

(一)内容赏析

在武昌打响的第一枪,在一场没有任何计划和准备的条件下,匆忙的进行了让全国震撼的革命,但是那又是另一面。在鲁迅写的一本书中主人公阿Q,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又积极想要革命的人,但是却不被允许去革命,又有一群像阿Q一样的一群人,被当地政府给限制,他们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不想要交租米,这理由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最后又不过是一场闹剧,仿佛只要一起结伴把事情闹大就成了。农民也去效仿,只不过他们的目的是抗租,下场就是被镇压,变成枪下魂。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革命呀!

在起义中,最不能不提的就是张彪,话说这人是起义的的真正障碍,在他所在管辖几乎没有革命起义的,他管理手段强硬,同时此人对有清廷的忠诚,在溥仪落难之后接纳的人,是因为由于部下的起义推翻了清廷而感到愧疚。这个人是不好来在评判的,对清廷的“忠”,阻碍了革命,但为人优秀的军事才能,手下作乱的人少,管辖的镇也少有起义。这样的人物只能是“奇人”以现在的观点,在那时以他的立场维护王朝是正确的做法,可是革命党人却是一个被封建主义腐蚀的这样一个急需拯救的人。

“时势造英雄”,在那场变局中也有从中获益的人,那就是谭延闿,这人的官运实在是亨通啊,被手下的军汉们拥护做了都督,在革命中站对了位置,对革命党人的维护,加入国名党,此后就一直在政坛上活跃,这个人可是相当幸运,可我觉得这个人将局势看得相当通透,是个在乱世中相当清明的一个人。

(二)个人对革命失败的分析

要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样残破的“身躯”是不可能适应“新药”的救助,由此在中国,想要运用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同时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其中不乏有对权力与金钱的渴望,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使得对帝国主义的妥协,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自身条件说起,一个虚弱的资产阶级领导者满身充满了诟病,当初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却面对帝国主义的侵害而置之不理,一味的妥协让步,最终酿成了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弱小的革命政党没有军队的支持,面对的侵略者也只有一味的躲避和妥协,也让之后袁世凯盗取辛亥革命果实。一开始革命人对群众的忽视,妄图凭借一人之力来挽救危亡的中国,也使得群众在缺乏参与度时,在革命的开始从未真正认清楚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斗争,革命的过程只是他们饭后的谈资,烈士的刑场使他们欢聚的“热闹场所”,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那是犯下最愚蠢的错误。最后是一个松散的革命政党,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很好使革命者凝聚起来,丧失战斗力。

总结:在动荡的格局中,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必定面临各种艰难万险,,选择一条正确的路更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摸索。从辛亥革命中悟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小的国家只会备受欺凌,国家的强大代表着人民的强大,铸造富强的中国要靠亿万同胞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张鸣著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