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漫长而悠久。中国成就出色的区域文化,彰显着地方的独特性,文化的差异使得各类文化碰撞冲突,在碰撞冲突中交流,彼此默契的选择更优秀的文化,并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新鲜血液,从而铸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而提起中华文化就必然不能翻过儒家学派这一页。儒家文化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以其独特性和包容性曾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范围深远,帝王以其安邦治国,官员以其提升修养道德,百姓以其安身立命。千年之后的今天,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所谓文明开化、经济发展,却暴露了人们日渐枯萎的灵魂。有人提出了灌之以国学,仰望先贤,充实公民被工业社会污染的千篇一律的灵魂。
《大学》为儒家经典中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孔子的原话,而“传”是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我步入大学伊始,校长先生就问我们什么是大学,并回答我们是“大人之学”,学的知识不同往日,我们更为注重的是研究,知识的学习不光停留于课本,而更注重其延伸,要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去理解和学习。《大学》的核心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止于至善”,最好最理想的境界,将自己的长处能够无限放大。读到这四个字,就觉得自己应该要不断的努力,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功利的渴望超出了道德的限度,人伦道德似乎逐渐在沦丧,古时最为注重的血缘纽带也在逐渐断裂,在金钱面前似乎是微不足道,但未来就一定是这样了吗?重拾经典,崇尚国学,提升道德修养,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自身特长,从而使自身为人处事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的成效;不再追求片面,而要寻求根本,所谓凡事要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在事情的处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不光是对他人,对待自身也是;能够在独处时对自己的要求不放松,保持警惕,像往常一样,将自己的最真实的本性表现出来,表里如一,所谓“慎独”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自己内心的中正,学会控制自己,不轻易发怒,不纵容自己光顾享乐安逸,对待事情要专心,所谓“正心”之;这是我们当代人应孜孜渴求的。
《大学》对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提升个人的修养道德,成就高尚的品格,更深则是净化人类的心灵,用澄澈的灵魂去感悟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