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完“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后,让我了解到公共事业的内容包罗万象,关系到民生大计,而其中则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我想就对于学习这门课后的感悟,来谈一谈我对于我国的教育问题的一些认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继“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后,国家将于近年内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体现出国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制度的决心,试图使适龄青少年儿童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社会不公平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加凸显。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围绕“我国的教育不公平根源,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如何‘公平’教育的不公平”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关键词:教育;不公平现象;对策;
1我国的教育不公平根源1.1落后的传统观念由于我国人文历史悠久,加上近代以来人口激增,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因此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也比较多。
我国教育不公平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是时代主题,那时候的女性被排除在教育之外,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至今仍然存在于一些偏远地区人们的心中,同等家庭条件下男女往往得不到同样的教育机会,中途辍学的也多是女性,这种对女性受教育权的剥夺与轻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会严重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
1.2地区经济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明显,东中西差异、沿海与内陆差异是我国目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差异之下,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也就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内陆不发达地区,区域间在教育的投入上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平均。处于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反观欠发达地区,得到的教育资源不仅有限,而且教育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由于资金问题,贫困地区甚至连最基础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满足,恶劣的环境和低下的待遇也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1.3社会阶层固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占据着社会的不同比例的资源,社会上级阶层拥有财富、权势等大量的社会资源,他们有机会给以自己的子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让他们通过教育进入到社会上等阶层中,从而完成长期霸占社会资源的目的,这使得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下层社会融入上次社会更加艰难。但国家并没有对这种社会阶层差距予以控制,反而有纵容的趋势,因而教育不公也难以解决。
1.4高考录取制度存在问题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并且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这种招生设计给一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四川省人口有8千万之多,每年高考报考人数近60万,北大、清华在全国的招生指标为8‰左右,在四川省却要下降几倍,造成极大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具体体现1.1城乡之间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1.2家庭之间“贵族学校”就是佐证这一观点的最好例子,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经济能力去学习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步入社会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1.3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因此在教育领域,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并且国家在对教育的投入和资源的分配上,更是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彻底划分开来,重点学校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家长们也因此趋之若鹜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甚至重点学校自身,在内部都还要划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层层筛选,层层区分。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
1.4外来人口子女读书困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者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数以千万计的流动打工者是支援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时跟随这些打工者来到城市的还有数量惊人的流动儿童。部分地方和政府仍然在户籍制度等方面给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进入师资力量较好的城市学校设置门槛。如果真要进入这些学校,在缴纳不菲的学费之外,还要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即借读费这些进城务工者们在城市里用辛勤的汗水打造天地的同时,也在试图为他们的孩子们在城市里寻找一个安定的课堂。可是,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门槛”让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学龄儿童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还有一定的难度。额外的经济负担不断压迫着一些进城民工,有的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支付巨额费用,有的则在无奈中选择放弃:让孩子返回原籍读书或者干脆处于辍学、失学的状态。
3如何“公平”教育的不公平1.1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全体中国公民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制定办学基本指标,平衡区域差异;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1.2国家——改革教育体制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要求就近入学。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从根本上应当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缩小贫富差距。
1.3公民——承担社会责任摈弃“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为男孩女孩提供无差别教育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广大教师队伍的优秀储备力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援助贫困地区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不要让社会将我们自己改变,而是要去改变社会。
结语公平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影响。国家兴亡系于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但中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公平化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尽管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依然相信,教育公平终究会普及社会。
参考文献[1]聂文婷《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与政府激励研究》2012-06-01
[2]秦选峰《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2015-01-22
[3]赵雨欣《2017年北京大学在川录取141人》《成都商报》2017-07-20
[4]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视角》2005-10-01
[5]梁云飞《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