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作者:熊燕
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而又因为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渗入,这一时代的诗人为了自保,转而饮酒作乐,游走在江湖之间,因此有不少玄言诗山水诗哲理诗等出现。这一时代,从政治上来看,是分裂、混乱的、人民很痛苦的这样一个时代。但是从文化史、从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

近期有幸读到了鲁迅先生所著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27年11月16日《北新》,后收录在了《而已集》,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中山大学一切教职。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

这篇文章延续了鲁迅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文笔轻松,却又独居批判性。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期间又穿插了关于“建安七子”的内容,然后讲述何晏服用五石散,接着又讲到“竹林七贤”和酒,语言不失幽默风趣,文章结构紧凑,清晰明了地给我们展示了当时文人嗜酒和吃药的原因。

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有很多观点是很好的。比如说文章刚开始他对于曹操的讲解所引发的内容“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我觉得这点说的很好,我们现在所看的电视剧中宁愿得罪皇帝也要如实记录历史的史官其实过于把他形象化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算是一个正直的史官,也会由于个人的偏好和视角,甚至于来自当权者的压力,不能全面看到事情,从而对历史的描写也有了偏差。

在文章的描写里,鲁迅先生毫不掩饰对于曹操的敬佩之情,他夸曹操有两个优点:一是尚刑名,曹操对于立法的严格其实是源于时代所迫,乱世之中人人想称王,倘若曹操对于立法不严格,那不知道时世会有多么动荡,而曹操文章中的清峻的风格也来源于他的严格;二是尚通脱,通脱就是随便,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更对当时的文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曹操,就如同鲁迅所说那样,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实我觉得文章中所描写出来的魏晋时期的诗人是深情和智慧兼具的,而他们嗜酒吃药的背后,却是无尽的痛苦。在我看来,魏晋时期其实说得上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时代,诗人们被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天空下。当时有很多文人学士死于非命,比如建安七子的孔融被曹操所杀,何晏、嵇康、夏侯玄等被司马氏所杀,很多荒诞不羁的事在此时发生。

而这时,文人们找到了一种消遣方式,就是五石散。吃了五石散之后,得脱衣服,吃冷的东西,喝热酒,且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这如同毒品一般的东西,为什么令那么多文人都对其趋之若鹜,首先也不乏是为了治病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是因为当时人们内心极度不安,渴望长生不老,于是就有了“扪虱而谈”一说,后来的嗜酒与其也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丧无礼”的局面。

阮籍曾大醉两个月,刘伶外出时会让一人跟随其后拿一把铲子,为的是酒醉死后就地挖坑掩埋。魏晋时期诗人嗜酒这一兴趣,其实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所逼迫的,魏晋时期政治动荡,人们为了自保,大都不敢发表言论。吃药嗜酒,都是一种发泄,都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一种无声的呐喊。

其实对于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来说,还是有一些差错:比如夏侯玄为司马师所杀,嵇康为司马昭所杀,鲁迅均误记为司马懿;季札应为温伯雪子。我们在阅读文章体会他的思想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才会学习到更多。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