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说要看,拖到今晚才看完。从头到尾一直能深切的感受到女人的心痛,暗恋大概是世界上最苦的事了,脑海里好像一直在自动播放林宥嘉的《背影》。想起来上学期中国文化史老师说佛教6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相聚。爱而不得的感觉可能真的非常绝望又无法摆脱。当你站在深爱的人面前他一次又一次的被你吸引,却记不起你到底是谁可能有点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意味吧。认真思考了两个问题,如果女人没有遇到作家,大概就不会为了悦己者学钢琴,大量阅读,变得优雅美丽。也许她的一生就在平淡中度过,无趣,也不痛苦。我很喜欢女人出于青春期的好奇憧憬等各种原因喜欢上作家的设定。因为年少的喜欢本来就是毫无目的且稀奇古怪的。而我也私以为是作家在无意中唤醒了女人,给了她思想与灵魂。这种感觉很微妙。然而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让女人重新选择,她一定会坚定选择后者。但如果是我呢?我可能缺乏一点她的固执与勇气,不会如此坚定的去做选择。再有一个。文末提到作家看了这封信感到很难过,隐隐约约记起来女人的样子,却又想不真切。我觉得作家的难过大概真的就和我看了这本书的难过一样,而并非因为自己是信中的人而有所触动。他也许同情,也许遗憾,却绝不同于“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在看完这封信后,他的难过会随之烟消云散,而伴随他的,仍然是夜夜春宵。“感情炽热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我很敬畏女人的爱,如此深入骨髓的爱,如此不计回报的爱,可能我们都没办法超脱小情小爱到达这样的境界。就像毛姆在《面纱》中提到的如此,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大概最原始真挚的爱,便是这样吧。茨威格把女人的心境写的如此淋漓尽致,也怪不得说他是最懂女人的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