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指农历腊月末到翌年正月初这段时间,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川人最重要的最讲究的节日。过年有吃腊八粥,祭灶,贴门神春联,过除夕,春节和元霄等习俗。
成都人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伴着童谣唱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特别是成都,往往腊八节后就开始筹划过年的事了。到时,家家户户挂彩灯、贴春联、门神,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从正月到二月要耍龙灯、狮灯、蚌灯等,有的地方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上川龙等等。从初一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到了腊月初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吃腊八粥了。为什么要在腊八这天喝腊八粥呢?说法挺多,学界都存在争议。有说是纪念释迦牟尼的。腊八这天释迦牟尼在佛陀伽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寺庙在这天会进行施粥活动。还有说是当年朱元璋落难遭受牢狱之灾之时,从老鼠洞里刨出八种杂粮,将其熬成了粥,因那天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后来当上皇帝,把这锅粥名为。还有庆祝丰收,修筑长城之说。各地腊八粥做法也不同,有的是做甜的类似于八宝粥,放进八种粗粮;有的地方是放入腊肉煮成咸的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各家各户打扬尘的时间了。在这天,每家都会找一根长杆,在杆上绑一把扫帚或是一大把带竹叶的竹枝,用它来打扫房屋顶部的蜘蛛网、灰尘什么的。经过这样一打整,整个屋子就清爽多了,就可以干干净净等过年了。现在因为都住的楼房了,一般就是把灶台瓷砖窗户玻璃擦的干干净净。要是这天没有时间打扬尘的话,那就要等到腊月二十七了,因为腊月间打扬尘可不是在每天都行的,只有这两天才行,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天晚上,有的门户还要焚香、点蜡、烧纸钱来请灶神来家过年的,感谢赐于的食物。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是说,在腊月二十七、八这两天,二十七号是不出远门的,在外地的人二十八号这两也不回家。正月街头要耍灯,过去四川民间,每当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民间耍灯活动,为祈祷新年农、工、商丰收,从正月初一开始耍灯,主要内容有龙,狮,牛,彩船等,还有由男女青年人组成的"打莲花",其中有趣的舞水龙,火龙,晚上一般要举行耍灯巡游,而且水龙舞时龙口含珠喷水,以示风调雨顺之意,舞火龙时龙口要喷火,以示五谷丰登,每年当正月十五过年结束时还有烧灯仪式,就是把灯烧掉以表示大年结束。
除夕,是年末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此日设荤牲酒醴,杀鸡炖肘祭敬天地祖先,全家团聚,吃团年饭。年饭要有鱼,要煮得多,叫做年年有余;还有腊味,说到腊味,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还有腌制的鸡鸭鱼肉等等,一般从正月前的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了,要吃到过完年,顿顿必不可少。还有炖汤、粉蒸肉、咸烧白、甜烧白等等。当晚扫净灶房,迎灶王菩萨。到子夜时,燃放鞭炮以避邪。子夜过后或长明烛光,终夜不睡,叫做守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则向长辈说些祝福的话。近年来,都是早早吃完年夜饭,守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12点正,燃放爆竹辞旧迎新。除夕夜是要洗脚的,这和平常的洗脚不一样,今天要找一个大盆子,一家人坐在一起,洗去即将过去一年的各种不如意。有的家庭还会在灶塘里点上一个油灯,加满油,让灯亮通夜,这叫长明灯,祈求家人幸福长寿。正月初一,早上早起吃汤圆或者挂面,取合家团圆,福寿绵长之意。老一辈的在除夕夜就会在家的大门口放上一捆柴禾,初一早上男主人(女人在这天是不能首先去开大门的哈)开门将柴禾抱进屋,这就是抱财进门,拾财归家的意思。早饭一般都是汤圆,吃过早饭,大家就轮流出门到处去转转、登高,说的是出门望转(赚)。中午吃青菜煮的稀饭,意为今年家人和和睦睦,清清净净(就是不吵架的意思)。晚饭也是稀饭或者汤圆、面条,全天忌荤。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不晾晒衣服啦,不扫地啦,不打骂小孩子啦等等老规矩,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也没有那么讲究了。
初一带着鞭炮、香烛和纸钱去祭祖坟,或是上寺庙上香。但现在成都市区已经禁止燃放烟火爆竹了。初二至初五白天“走亲戚”(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各种礼品,也有的是要拜访同辈的兄弟姊妹。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白天赶场(庙会),晚上逛狂灯会。茶馆、各个古镇都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例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古礼祭拜诗圣仪式自2009年恢复以来,先后邀请了不少文化名人担任“人日”祭拜仪式主祭人。活动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诗歌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祭拜仪式结束后,“人日游草堂”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草堂唱和”诗会随即举行。朗朗诵读声、悠悠古琴声在草堂回荡。别具一格的诗意舞蹈《墨韵》、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诗歌吟诵《春夜喜雨》、婀娜灵秀的古典舞蹈《锦上三月》一一上演。精彩的节目,引来大批游客驻足。“人日”即传说中女娲第七日创造出人类的这一天。近年来,“人日游草堂”祭拜活动不仅成为歌颂友谊、传承文化的节日盛会,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平台。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是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