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月”之审美意蕴
【摘要】自古以来,月亮都是诗人们永恒的吟咏主题,作为文学意象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人们常常根据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感悟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以“月”来寄托了复杂的情绪。我国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等都有许多首诗写到了月,他们的咏月诗中,既有苍凉悲壮的边塞寒月、怀才不遇的伤情孤月、匆匆行旅中的凄怆残月,也有情深意切的故乡明月。
【关键词】月;诗歌;意象
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月亮总是格外亲睐,这高悬苍弯的一轮明月,无疑是大自然中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之一。月,见证了古今,更重要的它会勾起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明月会放大人们内心的各种感情,有多少人的心事在月光下与之牵连。月亮下既有那种圆润美好的祝福,同时也有感伤寥落的牵挂。当月影照进人心的时候,往往勾连起了一抹思念,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孤独寥落的伤感之美。
明月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系,恰恰就是放大了人们生命中的很多落寞和惆怅,所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把“月”作为礼赞的对象和抒怀的媒体。纵览诗词林苑,关于月亮的诗歌及其形成的月亮文化宛如耀眼奇葩。最早的大概是《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唐代咏月诗更是达到一个顶峰,最著名的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商隐《月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1]……等等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虽都为写月,但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月也常常具有不一样的意蕴,寄托着骚客们复杂又多样的内心情感和情绪。例如在诗仙李白的咏月诗中,月往往是天真而美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诗佛王维的笔下,月是旷达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在诗圣杜甫的作品中,月又是悲怆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一、诗歌中的“思念”之月
思念之情也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月”的意象,时至今日,人们也会在中秋佳节同家人一起赏月,对月抒情。在古代,士人们因求取功名、戍边、战乱等原因,与亲友、恋人之间经常分离。人们天各一方,相思无法倾诉,于是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普照万物、温柔多情的月亮。“月”意象就成了诗人创作时表达离别相思之苦的载体。[2]
耳熟能详的有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杜甫笔下也有许多利用月的意象来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作品,如他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纷纷战乱之中,惟有明月牵挂着他对手足兄弟以及故乡的遥遥寄盼;又如《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此诗时,作者被叛军押在长安,生死未卜,而他对自己的处境倒不是很在乎,反而于月圆之时想起了家里的妻儿。明明是他思念家人,可他偏偏写妻子思念自己,,这种不同平常的写法,再衬之以清冷之月,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月”意象是诗人的一种寄托和幻念,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是永恒的,人心的思念牵绊也是永恒的。杜甫的明月在多年以后还会照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伴随着思念之情,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二、诗歌中的“故国”之月
除了思亲思乡,月在诗歌中还有一种更为惊心动魄的映照,就是通过“月”来照见故国。在经历过改朝换代、家国破碎的社会动荡之后,诗人们往往会创作许多感慨战争、怀恋故国的作品,其中月亮便是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及他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作者的离愁别恨。李煜心中的这份故国之思,在明月之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此时对明月的审美,月带给我们的这种寥落,不仅仅是一己的悲伤,而是传递出了整个家国的疼痛。
三、诗歌中的“漂泊”之月
月亮照在人心上,是冷的、寒的,是清寂的、落寞的,所以这样的月光也照出了人心中越发的孤单与悲伤,传递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下孤独寥落的感伤之美。
说到漂泊孤寂之感,就不得不提到杜甫。与其他极富盛名的诗人不同,杜甫没有李白的豪迈,也没有苏轼的旷达,但他有着一份赤诚和一份执着,而在他的执拗之中,始终感觉到他的漂泊是他的此心大患。例如他的《江汉》一诗:“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又如《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在月色下,一个人的漂泊之感会被格外放大,在杜甫眼中,他所看见的月光便映射出了自己的一生,仿佛说尽一生心事,照彻出了他内心的悲怆。所以说月色恼人,因它放大的就是这种寥落孤独、感伤之美,同时也是一种隽永的美。
其实“月”在诗中还有其他很多意象:如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中的“思妇”意象,这仿佛是无理的埋怨,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如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月对影,千古绝句,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又有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气魄……
在诗歌的意象中,明月照彻的往往是人心中不曾消散的心事,世事的很多艰辛在月色下被逐渐放大,心怀悲悯而流连不去。在月光下的审美,往往是带着这种感伤惆怅而不可自拔。皎皎月光投射到人心上的温度是清寒孤冷的,所以生命中的惆怅和忧伤都被月光勾勒上了清晰的细节,照亮所有美丽的眷恋:思念爱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故国……一切温暖的眷恋在孤冷的月光下,都铺上了一层迷蒙的色彩。月光放大了我们心中的眷恋,勾连起了我们内心一种温情而感伤的审美,这种孤寂寥落的审美令人感伤不已,却又沉醉其中。
【参考文献】
[1]李青云.杜甫咏月诗的情感意蕴[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05):32-34.
[2]王韦,王岩峰.古代诗歌“月”意象内蕴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0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