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情怀
【摘要】:月亮,在古代诗歌中思乡怀远的传统意象。在西方人的眼里,月亮不过一颗冰冷的死星球而已;而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月亮就是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纽带,月,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情怀的载体。
【关键词】:月亮,情怀,诗歌,诗人
一古代诗歌中的月亮
月亮自古以来便被诗人赋予各种感情。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乡思,还有的是边塞抒情。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王昌龄曾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歌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读诗时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月亮也承载了绵长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荣辱兴衰。
二诗人与月
在古典文学家族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自然景观,大概非月莫属了。而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月亮则纯粹是最受宠的骄子。千万年的阴晴圆缺亘古如斯,千万年的悲欢离合旷世沉吟,诗人的思想心境与之默契交融,钟情陶醉,无论是屡遭贬谪谗害的屈原,抑或是挥鞭北指,踌躇满志的曹操,在他们的诗歌里,都离不了月。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谈道:“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壁,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星。”仰望悬挂空中的一轮孤月,置身于清明澄澈的天地间,有多少诗人神思飞扬,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由此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
“月是故乡明”,月亮最容易撩起古人的乡愁,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而乡愁又是古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情感,再加上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又有一种特别的根深蒂固的家乡观念,人客居他乡便是分离,回到故乡才算团圆。于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团圆观念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得到了认同和共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看,月亮的消瘦和圆满都会触动诗人的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寄托了诗人词客脉脉的乡情和美好的祝愿。这种情感,在古诗词的长廊里,举不胜举。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把景情通过月亮和盘托出,由床前的月景而生思乡之情。
天宝初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却遭到排挤和诋毁,朝廷也无重用之意,只是命其侍宴陪酒,作诗助兴,心情之愤闷可见一斑。但李白却并不沉沦,更不同流,而是邀月壮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原本孤独的诗人在与月亮的感情交流中达到了一种契合,执意把月亮引为知己,结为忘情之交,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相聚,创造出一个“人月相得”的心理神话,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和心灵的家园。“乌台诗案”,使苏轼从名满天下的大学士,沦落至挨骂受辱的阶下囚,且一贬再贬,苏轼的内心经历多少番隐忍与挣扎!面对如梦的人生,他并未一味悲叹,而是邀月入诗,借祭江中之月以壮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生命短暂,江月永恒,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从来都不会因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而慷慨或吝惜,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用无限的自然美景,从而释放自己,放开怀抱,完成自己的精神突围与提升。明月,更是李白与苏轼达观豪放的见证。
【总结】:今月曾经照古人。数千年来,明月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也成就了明月。月亮是诗人的灵魂,而诗人是月亮的化身。月意便是心意,思情便是月情。仰望夜空的明月,似乎听到了古代诗人们对月的吟哦,引起我们无限的情思。体会古代诗人的月亮情怀。咏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是典型的文学形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意象之一。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静夜思》,李白
(3)《出塞》,王昌龄
(4)《月下独酌》,李白
(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