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电影观后感
最近看了《活着》这部电影。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小说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而几年之后再看电影,却是另一番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感受。
电影中的主人公名为徐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沉迷赌博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他自己也沦为佃户,与妻子家珍及一儿一女艰难度日;战争爆发后,富贵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回到了家乡;解放后没有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便又开始了大跃进,生活虽艰难却也能够维持,可却不料儿子有庆意外早夭,富贵与家珍悲痛欲绝;到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女儿凤霞找到了好婆家却因产后大出血惨死。在电影的最后,富贵与家珍都已年老,与女婿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电影改变了小说中客观冷峻的叙事视角,以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视角对故事进行了二次架构,这就使得电影更显温情,小说中始终冰冷低沉的格调也有所缓和。使整个电影多了一丝乐观向上的基调
电影和小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余华写活着的本意并非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强韧,也无意在文字中鼓励人们追求希望、信念等美好事物。小说中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所以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单纯的叙述着富贵悲剧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余华并不是在透过富贵的一生来向我们传达他具体的价值判断,并不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活着才是好的或对的,他所要传达的是高于此的对于生命本身的哲学性思考,小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活着的思考,而电影却直接给了我们答案。电影结尾处家珍虽然患病却仍旧活着,在小说中应已去世的女婿和外孙也还健康无忧,四个人虽然经受了种种不幸与痛苦,却还能坐下吃饭聊天。对于这里的富贵来说,活着是充满希望的。他在结尾与外孙对话,“鸡长大就变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了羊,羊长大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就过上好日子了”这句给人以温暖的希望。电影告诉我们只要坚韧地活着,不被无常的命运击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就一定会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富贵只是当时的那个时代里最最普通的一个人,他既不是大奸大恶之辈,也并非大忠大善之人。在春生想去死的时候,他虽然痛恨春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但仍是用“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来激起春生的求生欲。他的心中仍然保留着最质朴的善良。但同时,富贵又是麻木的,因为麻木所以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却始终坚信自己要活着一样,有时候这也未尝不是人性的悲哀。
和小说比较,我更喜欢电影多一点。因为电影结局相对于小说而言,还是比较好的。最后剩下的不是只有富贵一个人,还有家珍和外孙陪着他。还有着支撑着富贵活下去的东西,活着也不再是那么麻木,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电影和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都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对于‘活着“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在我看来,大概是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总会有些美好的事物存在吧。为了那份美好,所以活着。
张宇航173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