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撒哈拉沙漠,那在我记忆中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险地,是我永远不敢想象生存的地方,可是这看法却在我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时,发觉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更多为人处世,面对生活的道理。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特别教会了我朋友的意义,“朋友是五伦之外的一种人际关系,一定要求朋友共生共死的心态,是因为人,没有界定清楚这一名词的含义”。的确如此,现在社会中总有人说道兄弟情义,说他是我好朋友,铁哥们儿,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然而朋友共乐,锦上添花绝对有必要。朋友共苦,除非同病相怜,不然总有高低。且人生在世,这样的好朋友总是少数的,更多的还是那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样的朋友,而如果有人总是要求朋友成为亲兄弟一样的人,那总是理解错了朋友的意思了,因为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所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的捷径了。朋友还是需要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中急着着,往往找错类别。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最有一句话说明了何为好朋友,“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
“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这句话也是我读《撒哈拉的故事》后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知怎的,想起了老爱朝着父母发些小脾气的自己,自己在外人面前总会克制自己的小脾气,是因为自己知道就算我委屈了,不高兴了,外面的人是不会来哄我的,来为我担忧的,因为我们互相不是对方的谁,但是在父母面前,我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说些任性的话,因为好像这样,我才能知道父母是在乎我的,我是有价值的,我在这世上是有人心疼的。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有一句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咋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条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我想看完《撒哈拉的故事》的人心中都会充满幻想,想要去看看那三毛笔下如此美妙的撒哈拉,想要去看看那夜空下,与满天星光相照应的撒哈拉,也想去看看清晨那一碧如洗蓝天下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