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语》读后感

作者:李晶洁
主要内容

《论语》读后感

说起《论语》,人们都知道,这是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和行为的一本名书。也许还会有初中高中的学生能够回答说,《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论语》是语录体的代表作之一。

但是了解《论语》绝对不能只从这些硬梆梆的字词上出发。我们应该从背景、人物的经历、理想等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论语》中所包含的道理。

孔子一生似乎都不得志,总是颠沛流离,徘徊于各国之间。他自己总结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最开始的求学,到博学,到传授自己的知识,最终自己“不逾矩”。总有一种潇洒却又无可奈何的味道。

孔子所做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教育。收录他的言行的《论语》有相当多的笔墨都描述着他的学习观点、教育观点。

《论语·学而》一篇中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除了表明君子的条件中的一条,还指出来,“学习需要常常温习”,“在温习的过程中体会新吸收知识的快乐”。这样类似的观点还体现在另一句话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甚至于能当别人的老师,是一种比较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论语中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批评了只知道读死书,却不知道思考的人们;也批评了只会空想,不会拿书学习的人们。

仔细想想,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语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那些记忆力再好的人,学过一遍记住了,会了,也总是要忘的。真正聪明的人会拿出笔,把东西写下来好好理解,甚至于烂熟于心。忘了就翻,多翻翻,总会记住,甚至于在多次回忆、记忆的时候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比如方法类、经验类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这应该算得上是“思而不学则殆”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天不会塌下来,杞人的“烦恼”是由于他不了解,却偏偏不去了解,就在原地“想”的结果。

我们很早就背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出自于《论语·为政》。所谓智慧,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隐藏的话语就是,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没有看过的书,没有掌握的知识,或许是懒惰使然,也或者是撑面子的动因,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看过这本书,懂得这些知识。但是到最后,只是骗了自己,将自己的衣架子摆高,却无视自己日益萎缩的身躯,又有何益处?

《论语·卫灵公》中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做好事前准备。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启发——课前预习。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尽量完成当天的作业就算了,不管明天上课的内容就去玩耍了。其实越来越往上读书的话,学习的内容应该是越来越难的,上课前一天提前预习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才对。否则很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自己听的云里雾里,回去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时间上得不偿失,还让自己感到很累。就像工匠不事先把自己的工具检查好直接开工一样,怎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不只是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还尽量做到了“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子路率直鲁莽,颜回温雅贤良,子贡聪颖善辩,曾皙潇洒脱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弟子。《论语·为政》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为仲由勇莽,孔子要他有事先过问兄长;因为冉求懦弱,孔子就要求他勇敢去做事。这是很让人佩服的做法,对自己的学生了解,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导,不得不说孔子的厉害。

《论语》内容丰富,因此才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多多细读细究才行。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