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儒学
对于国学,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很久以来它在我心里一直是处于一个“高处不胜寒”的位置的,我也从未想过涉足。直到读了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我看国学》,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见到有人不是用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去仰视它,而是肯定了其瑰宝地位而并不认同其价值有那么高。用书中王小波的老师的原话来说,王小波看国学等同于“春风过驴耳”,但正是这种“春风过驴耳”下产生的一些看法让我的心中萌生了对国学的那么一点点的兴趣:孔子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孟子是个凶巴巴的老头儿?就这样,在我心中国学领域的冻土开始产生裂缝。
从初中开始,我们便开始学习《论语十则》,简单接触了一些关于儒家思想的东西。然而直到高中毕业了,我所了解的也仅仅限于这些基础的内容,并且我对其的感觉就只有两个字:无聊,恐怕大多数的初高中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吧。
那天看了一个视频。里面的老师说,“我们都学过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大家听到的解释百分之八十都是‘学习了之后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但是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学习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演习,不是一种快乐吗’”不解,老师接着说,“在古书中,习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比如‘孔子与弟子习礼于树下’,且孔子所讲大多数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习字在此应做实习讲更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已经参透了‘知行合一’,且‘知行合一’使得它的理论不是空荡荡的,而是饱含实践性的,我们能看出来孔子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这是我第一次由衷的感觉到,孔子还挺厉害的,至少这个“知行合一”比“仁者爱人”对我来说要更切合实际的多。心中动摇:“不然去看看孔子到底讲什么了?”不过心里是这么想,我也懒得去翻看《论语》或者《春秋》,事情也就搁置下来,了解孔子的第一步始终没能够跨出去,但还好,至少心里有动摇,总比毫无波澜强得多,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冻土真正开化的日子,应该是翻开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那天。是暑假中的某一天,我已经确定了自己要学新闻了,而学新闻,我了解到不仅仅是要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同样重要的是广阔的知识面,这其中也就包括了法学经济学哲学的各种知识。于是乎决定一定要“学习一下哲学”,便从这本书开始了。
最先了解的,便是诸子百家的部分(当时我还蛮惊讶的,因为浅薄的我一直以为诸子百家学列入的是国学范围,而国学是不等同于哲学的),而诸子百家的部分由孔子作为开端。下面我将写一些读完这一部分的感想。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孔子的心里,身为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而孔子是“述而不作”,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孔子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这里冯友兰先生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解释“父母死后,儿子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礼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也就是说,因为孩子出生后三年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当有三年,以报答父母之恩。这样的解释的确让人对服丧三年的礼制更加理解并且信服地去践行。然而能够将经书或者礼制以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情和充满仁爱的心理去讲述出来,可见孔子的“仁”并非虚名。
2.孔子之“义”的现代思考
对于一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在这里,义指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义利之辨”也是儒家道德学说最重要的一点。在我的理解里,那时候孔子所谓的道德,即义,即事物本源。而要做到义,那么你就要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大约就是上天给你安排的任务。而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行动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人们在行动时不为了其他的目的,那么就是做到了“义”,而如果行动之外还有其他目的的话,那么就是违背了义,就是为了“利”了。这也便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了。
这个“义”即便放在今天,也是难以做到的,而做到了的人,已经是收获了内心的一片宁静。这个“义”让我想到了卢安克,一个以前一直在中国山区支教的德国人。在柴静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这个人始终在“颠覆”,他便是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义”的那个人。他告诉柴静,“不必去改变,在行动的过程中改变就会在发生。但改变不是目的,行动才是。”现在的人们都是急匆匆的,也都是极其功利的——“我做了某一件事情,那么在什么什么时间段内我就要看见它的成果或者是功效”,然而怀着这样的心态,人们的成功力往往是不高的,并且在发现我并没有通过这个行动达到我想要的某种目的时,便备受打击,从此不再去做。我们急于改变,在行动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复杂细碎的东西,以至于我们无法单纯地去全力行动,而是把行动当成一个“工具”,行动不是我们想要的,更不是我们会去享受的。
如此一来,我对孔子“义”的解释表示双手双脚的赞成,也更加感受到了孔子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千年前的灿烂文明。
3.关于“知命”
“顺当生之道而生,顺当生之道而死,是自然也。顺道而得富贵者善,不得则从吾所好而安命,是亦自然也。孔子之有命说,当如此解。”王国维先生这样解释了孔子的知命,可谓通俗。正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对于孔子来说,“知命”并不像宿命论一般,对于已有的命运屈服而从此无所事事人心怠惰。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才是“知命”。能够这样做,人们才会“坦荡荡”而不是“长戚戚”。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面对失败,我们表面上虽是“没事儿没事儿,我尽力了,下次再努力,没事儿的。”然而心中却必定是沮丧至极。孔子”知命“一说,给人以启发。
三.结尾
《论语》,自己也读了一半的样子。其中有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教导,有关于为王为政的理论,这些多以对话形式出现,学生问他答或者是君主问他答。在其中,孔子对他部分学生做了一一的点评,其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孔子对他的学生是非常了解并且喜爱的,对于君王问他的这个学生可不可以为政那个学生可不可以为政,他均一一列举优点并肯定了他的学生们全都可以从政,做个好官。当然了,其中他也会训导学生做的不好的地方,指出缺点。而对于学生的“开窍”也大力赞扬。由此可见,孔子无畏“教师”之名,也的确是一位中国史上非常伟大的教师了,怪不得王小波说如果他在那个时期一定会选择去孔子那里读书,不为了其内容,只是单纯的喜欢那个氛围,“孔子把自己的那几个学生天天挂在嘴边,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这也是孔子的学生如此敬爱他的原因吧,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和情怀,更是孔子真正的“爱人”,是为仁人。
所以即便我看了《论语》,同样是觉得其内容是缩略版的为人处世指导,治国为君之道,仍然觉得孔子是一位真正的圣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能做到的,目前我所见的,便只有他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