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道佛三家思想是苏轼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对苏轼的诗的影响较大。苏轼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一种“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1】的学术品质和精神,彰显的伦理智慧具有雅俗共赏的普遍性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苏轼的诗歌、影响
一、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了三纲五常、君权神授、中央集权、民本思想等等。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君主集权、内忧外患、朋党之争、文人主政是其基本特点。在经济上手工业、商品经济都有显著的发展。宋代的文化也发展到鼎盛时期。相对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宋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朱熹作《伊洛渊源录》【2】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在儒家思想的巨大浪潮下,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非常大,儒家的积极入世、济世爱民、为民兴利等思想成为苏轼政治、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方面。
这里不得不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是我们原始的儒家道统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食。”孟子也看到了土地问题在百姓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儒家这种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在经济发展的宋代,文人苏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二、苏轼的诗与民本思想的联系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在青年时期就受了儒家思想的耳濡目染,他赞赏大诗人杜甫那样“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在使风俗淳”,他以东汉名士范滂为榜样,勤奋读书,立志救世,形成了他“以民为本、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如在《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读了此诗,让人十分心疼,诗句中可见他对遭受蝗灾的农民的深切关注和怜悯之情。
在《送黄师是赴两浙宪》中,诗句句句表现他对遭受水灾的南方农民的同情和批判那些草菅人命的贪官。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
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在《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诗中充满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反横征暴敛的鲜明态度。有人说,他在朝廷反对王安石变法,有背于顺民意的嫌疑。事实上,苏轼强调的变革是偏于利民,而王安石则把重点放在了富国强兵【3】。
儒家思想还强调顺应天命,顺应自然的发展,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鸿飞”喻指生命中的转瞬即逝,“指爪”指生命偶然留下的痕迹。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三、苏轼对文坛的影响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人生起起伏伏,蹉跎终身,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说:“苏东波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佛教徒,巨儒政治家......”【4】《过定林寺谒荆公画象》中评价道;“古木苍藤一径缠,我公畴昔所回旋。萧萧屋底瞻遗像,杰气英姿尚凛然。”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文献参考:
【1】来自《苏轼伦理思想研究》,刘伟,2012-05-01;
【2】十四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
【3】来自《民本思想与苏轼文学创作》,伍宝娟;吕晓玲,2013-06-15;
【4】出自《苏东坡传》,林语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