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杜雯
主要内容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在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下百人,描述的有关女性的作品篇目也不下百篇。这些女性从身份来源可分为花妖狐媚、神女、凡人;按品性心灵而言又有复仇、贤德、侠义、自由、悍妒、淫乱等。形成此书如此复杂的女性观也与当时环境密不可分。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使蒲松龄在女性形象上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根深蒂固的既有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又使他在女性的塑造描写上多有前人影响。各样的现实矛盾冲突投射于作品中,也因此,《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并没能传达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思想解放和自由,仍多封建思想伦理教化的痕迹。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传统思想;女性思想

“《聊斋志异》中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意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都可见蒲松龄笔下女性形象的可爱之处。从此看其女性观,既有积极一面,如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对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现象的批判等,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子对个性尊严、青春爱情以及主体价值的追求,具有对黑暗思想和男权的反抗意识。但因其思想的局限性,仍有落后消极的一面,如对一夫多妻的肯定,对贞操观的宣扬等。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道“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偶闻自然”慨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样的落寞抒写体现出他的孤独寂寞,也便申明了他的创作初衷:在艺术世界中寻求孤寂的良药,以创作出的女子形象来蕴藉孤独心境,寄托他的精神理想。孙文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物心灵美”,并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一、“表现少女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理想”,二、“着意女子的才智”,三、“复仇女性”,四、“济困扶危,成人之美”的女性形象。我想由此展开对女性形象的展开分析,再多加几点赘述。

一、女性形象分类

【一】、女子才智

《聊斋志异》不同于旧时书目,只将女子囿于一方窄小闺房里。该书突破了旧时成见,多描写一些有才能有智慧的奇女子,大大歌颂与肯定了女子的“文才”、“武艺”与“胆识”。在才艺上,她们进可吟咏风月,妙手弹琴,红袖添香,落笔成画;退也烹蔬饪肉,相夫教子。令“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羞死矣!”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思想方面都有着时人难以达到的闪光点。她们明善恶,晓义理,在单纯中透露出深刻,见识中处处暗含着现实生活的明理。如田七郎母亲对“义”的理解:“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田七郎》)。如菊花精黄英的自食其力观:“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黄英》)。还有龙女洒脱的情爱观:“人生聚散,百年犹旦暮耳。何用作儿女哀泣?此后妾为君贞,君为妾义,两地同心,即伉俪也。何必旦夕相守,乃谓之偕老乎?”(《罗刹海市》);冯木匠女的随缘观:“世缘俱有定数,当来推不去,当去亦挽不住”(《冯木匠》):冷静的交友观,辛十四娘:“轻薄之志,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辛十四娘》)这些观念道理处处可见《聊斋》女子的奇志奇胆,不同于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千篇一律,这样的女子形象更为丰满,也更为打动人心。

【二】、复仇

《聊斋》中多复仇报恩之事。聊斋女子恩怨分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诸如《荷花三娘子》、《西湖主》、《商三官、《庚娘》等。值得一提的是,复仇女性大多最后虽或身死,但多大仇得报。这是蒲松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及下层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使复仇故事洋溢着乐观的色彩。同时也显见,作者的目的是欲显女子之长技,灭须眉之威风,借此事抬升妇女的社会地位,这也同显示出作者的男女平等以及肯定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观念。《聊斋》中的这一类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并赋予她们超人的力量,使她们得以实现复仇意志,在光明的结局中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济困扶危,成人之美”

自古书多书写男侠之义,《聊斋》中也塑造了不少男侠形象,如剑侠燕生(《聂小倩》)、终客(《伶客》)、老饕(《老饕》)及专雪不平的崔猛(《崔猛》),而写女侠的侠义故事,直接冠以“女侠”之称的全书仅《侠女》一篇。书中侠女并不是武艺高强,十步杀一人一类,我们很难用衡量男侠的传统思想去衡量她们,但从她们的狭义之行中我们显见一种古道热肠的侠影芳踪。如鬼女宦娘为报“眷顾之情”,设法成全了一心倾慕之人温如春的姻缘。“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乌有此福,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虽不是传统侠义的除暴安良,造福四方,但这样的侠骨柔肠却也使人深有感触。

【四】、悍妒

《聊斋志异》中也描写一些现实社会中的悍妇和妒女。她们既不柔顺也不守矩,多疑善妒,泼悍无度。如李生之嫂阴以针刺产妇脏腑,江城用刀剪下丈夫与婢女之肉互补,王天官女虐待庶子,终使庶子“病悸”,。这与当时社会对女子的严格苛刻要求截然相反,一定程度上可见她们在暴虐之外的进步性,即“无视封建道德礼法,无所顾及地将各种封建锁链踩在脚步下,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强烈反叛。”

《聊斋志异》中多各式各样的奇女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情灵魂。以我之见,或温柔,或侠义,都有着她们的可爱之处。该书因为她们丰满立体了许多,她们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女性观

观《聊斋》中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进步的女性观念。《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人或是鬼魅狐仙,她们敢爱敢恨,敢地冲破封建樊篱,大胆追求幸福爱情和婚姻,她们在家庭中有看无与伦比的贡献,她们是男性的精神依归。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作家关心女性命运的情环。长期形成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统治以及由此形成的“男尊女卑”的集体意识,女性往往被搁置于社会的边缘。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极力张扬女性意识,在一个个狐仙鬼怪的女性王国里,他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色彩斑谰的女性世界。

这体现在《聊斋》中女性世界的构造:在书中女性身上,作家寄寓了自身进步的女性观念。在篇幅较多地爱情故事中,女性被搁置于中心位置。这在当时中国传统小说中是极少见的;其次,该书对女性反叛封建礼教追求自我幸福也给予了极大的赞颂与肯定:婴宁、狐仙、侠女等形象的女性,都体现了蒲松龄思想中对女性逆来顺爱,做男姓附庸的封建落后思想意识的否定,打破了女性从一而终的观念,提升女子地位,完全把封建的礼教规范抛到了一边;并且《聊斋志异》以爱情为载体,对女性美进行了大胆地颂扬与开掘。

但同时,囿于当时浓烈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肆侵染,蒲松龄也有相对落后封闭的一面。蒲松龄主张寡妇守节,女子贞节,这正迎合了封建礼教的说教:如《耿十八》中耿十八之妻因家贫而自知寡后必再嫁,而耿十八复生后竟以此而终生厌恶其妻;《聊斋》中更有对一夫多妻的赞同,“双美共侍一夫”,“尧女于归”如《段娘》《青梅》等;另有部分作品对“悍妇”“妒妇”形象进行丑化描写。《疗妒缘》中的秦氏毅然指出:“一夫一妻,人伦之当”,更是对.男女平等的呼唤。只可惜,这样一些进步的女性观在叙述者的叙述过程中往往变成了妒妇的强词夺理,被一一驳倒。而悍妒之妇原本值得同情的一面也被叙述者所反复渲染夸张的残暴劣行所湮没。悍妒之妇因此面目狰狞,形象可憎。在这样的叙述模式中,叙述者直欲唤起读者憎恨悍妒妇的同感,以寻求“心理支援”,这反映出男性对失去权威的恐惧心理,不难窥出作者封建意识的残留。作家对这些妒妇悍妇进行反面的刻画,说明在他的思想深处仍有许多落后的观念。作为一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封建文人,蒲松龄即使有所觉悟,但是也不可能彻底改变观念,这是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他不反对一夫多妻制,而且十分向住夫唱妇随,妻妾和睦的家庭生活,他没有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没有看到多妻制给家庭、给女性造成的不幸,如有不幸,他也常归之于女性道德品质上的不足,不能做到宽怀对人对事。蒲松龄对贤妇大加赞赏,在《林氏》结尾处对林氏近乎畸形的行为竟赞道:“古有贤姬如林者,可谓圣矣!”对悍妇则深恶痛绝,不追究悍妇、妒妇产生的社会原因,简单地认为:“女子狡妒,其天性然矣。”

而蒲松龄这样矛盾的女性观也是有缘由的,要探求他这种矛盾性的原因需联系他所处时代社会以及自身经历。长期以来,男性对女性己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约定俗成的一套理想设计模式。这种形象的设计是以男权社会为背景的,即,女性形象运用男权话语阐释。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理想,对女性的倾慕或评判,前提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以男性为主宰者,以女性为依附者。对女子的品德要求和品行规范己成为中国文人的心理定势。蒲松龄对女性的塑造也更多地趋于一种传统的美德和品性,具有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另外,作者关于妇女问题在思想上呈现同的矛盾性除了以上因他所爱儒家正统教育与他所受民主思想影响的矛盾之外,也是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家所塑造出来的那些可爱的,追求自由天性的女性多为异类女子,这表明他的某一种理想,而他自身经历的坎坷,任途的不顺,坐馆生活的寂寥,与家人难得团聚的思念,使得他只能寻找另外一种慰藉方式,那就是在幻化的这些人物身上寄托情感。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直到今天,《聊斋》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无论是笔法勾勒还是侠义善恶的评说,还是书中女子的性灵多情等,都是我们值得回味借鉴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王茂福《以性行侠,济困扶危一一论<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形象》蒲松龄研究1995.3

[2]黄德烈《<聊斋志异>的女性意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7

[3]蒲松龄.聊斋自志〔A].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86,P281.

[5]莎日娜要论(聊斋志异i中的家庭描写》蒲松龄研究1995.8

[6]刘嘉陵《明清小说中的妒归形象》社会科学辑刊1996.5

[7]李延贺《论灯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社会科学辑刊1997.2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