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年底,电视剧《红色》开播,它讲述了淞沪会战,国军败退,日军侵占上海后围绕着主人公徐天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虽然收视率不佳,但口碑甚好,在国内知名的评分网站豆瓣上更是被打出了9.2的高分,当下的影视市场,各种脱离现实的“雷剧”层出不穷,人们对它们已经有了厌烦心理,《红色》又是如何在众多剧中脱颖而出的呢?作者将从类型的融合以及人物的塑造两方面进行阐述,先分析《红色》的类型化和类型融合,然后通过红色中几类人的人物分析来谈人物的塑造及其特点。通过分析,能够弥补现在对《红色》研究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反思现在的电视剧之不足。
关键词:《红色》;类型化;类型融合;人物形象
Abstract
Attheendof2014,thedrama<TheRed>starttobroadcast,ittellsaseriesofstoriesaboutthehero,TianXu,aftertheBattleofShanghai,theKuomintangtroopsretreated,JapanesetroopsencroachonShanghai.Althoughtheaudienceratingisnotverygood,its’publicpraiseisreallygreat,andenvenget9.2onfamouswebsitecalledDouban.Nowadays,therearesomanyunrealisticdramas,peoplehavebeentiredofthem,sohowdid<TheRed>standoutfromtherest?Inthefirstplacetheauthorwillexpoundfromthetwoasoectsoftypefusionandcharacterimage.Tostartwith,analyzethetypefusionandcategorization,andthen,talkabouttheshapeofcharacterandits’features.Throughtheanalysis,wecanmakeupforthedeficiencyoftheresearchon<TheRed>,andrethinktheweaknessofTVplaysfurther.
Keywords:TheRed;typefusion;categorization;characterimage
引言:上个世纪1981年,由王扶林导演执导的《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热议,之后各类谍战剧层出不穷,大热的如《潜伏》、《黎明之前》等,因此有相当多的学者将视角转向谍战剧,但现在关于《红色》这部电视剧的论文资料还很少,仅有几篇关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的论文,资料不够全面。由于相关文献少,所以作者需要看关于其它类似电视剧的文献,通过比较,来进行研究。作者通过对类型融合和人物塑造的分析,来探究红色口碑好的原因。
一、类型的融合
何为类型化?类型化简单来说,就是在电视剧数量不断上升的基础上,类型也逐渐完善和丰富,在某些作品中,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形成较为固定的构成模式。《红色》中无疑也采用了类型化的叙事策略,男主角在日本受过特殊训练,后来在菜场当会计,被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帮助他们完成了一次大的行动,之后与日本人展开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活动,最终与女主角都成为共产党员,相会于延安。并且剧中必然存在悍不畏死的党员同志,作恶多端的汉奸、心怀正义的小人物以及残忍无情的日本人等,都能在本剧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物,谍战剧中必然出现的打斗戏、暗号等都有出现。通过类型化叙事,生产者和消费者(观众)可以共享一套“期望系统”:在生产者那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专门化、类型化的生产,合理分散风险,如赵本山以生产东北农村剧为主,导演赵宝刚多选择现实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在观众那里,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欣赏口味,例如年轻人爱看偶像剧和情景喜剧,中年男性爱看抗战剧和动作片,中年女性爱看家庭剧等。
但是同样地,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要求的逐渐提高,普通的类型剧很难得到人们的好评,因此现在出现了一大批多种类型融合的影视作品,以电视剧《琅琊榜》为例,其中有权谋、有复仇、有爱情、有友情,多种类型、多种元素的融合,使得受众群体更加宽广,容易吸引观众,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以前的老套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红色》就是将悬疑剧、谍战剧、爱情剧融为一体,据导演自己的观点,这部剧就是《福尔摩斯》加上《花样年华》,所以各类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元素。同时,从各个方面刻画人物,使得徐天能够在和谐的邻里关系、温情脉脉的爱情和险恶的斗争中实现无缝衔接。
类型的融合实际上是一项大工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影视市场上,有许多类型融合失败的例子,例如现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思美人》,试图将历史剧、爱情剧融为一体,然而制作粗糙,历史方面错漏百出,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会搞错,爱情线仍然选择老套路,贵族爱上贫家女,这样一来,整部电视剧就显得轻佻浮夸,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但《红色》可以说融合得很成功,首先悬疑推理方面,逻辑严明,思路清楚,使观众能够有代入感。其次是爱情方面,剧中四对恋人和夫妻,相处方式各不相同,感情自然不做作。并且有一定的“卖腐”,现在影视为了迎合部分年轻人的口味,经常会让剧中两个甚至多个男性角色之间有cp感,例如大火的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男一号夏洛克和男二号华生就常常会有亲密的互动,两个人看起来像是一对情侣,国产的综艺节目中也常常将两个男性凑成一对,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些明星或者电视剧最早就是靠“卖腐”走红。《红色》中男主角徐天和男二号铁林在腐女口中分别被称为机智攻和忠犬受,两人间的互动之频繁,默契度之高,笑点之多,都是其他角色很难相比的。
二.人物塑造
传统的谍战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只有“好”、“坏”之分,正面人物永远都是完美的,为了革命的胜利能够牺牲一切,反面人物都坏得十分透彻,主要的作用就是衬托主角的英雄气概和机智聪慧。21世纪以来,一些优秀的谍战剧对人物的塑造做出了颠覆,人物的性格更加多元化,并且出现了更多的平民角色。《红色》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的精彩,即使是小人物,也能看出其性格的复杂性,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
1.男主徐天
徐天虽然曾经在日本受过特殊训练,而且他的父亲是个牺牲了的共产党员,但他原本并不希望参与到共产党的行动中来,一心只想当个普通人,平平安安过一生。这就与传统的英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剧中没有反复地强调主义或者信仰,甚至男主直到最后几集才加入共产党。徐天与“先天英雄”不同,他最初帮助共产党,只是因为他受到了震动,但此时的他,不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后来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和心上人的性命而已。这样的人,很难与英雄联系起来,更像是一个平民百姓。徐天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观,剧中他曾说过一句:“知进退识寡众怎么就是懦夫了。”如果放在一些传统的谍战剧中,这种性格是绝无可能成为主角的。有位学者是这样评论这类人物塑造方式的:“这样的英雄形象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渴望挣脱世俗羁绊的梦想,在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通过观看英雄的‘出格’言行,满足了观众心中英雄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欲望。”
全剧通过很多的细节来展现徐天的性格特征,比如电视剧一开头,人人都紧张地奔跑,徐天却是提着一条鱼不紧不慢地走,后来他手中的鱼反复出现,他初次见到共产党员们时,首先要了一盆水,以防鱼不新鲜了,在与日本人斗志的过程中,也有过鱼在水中游的场景,后来他帮助共产党运出货物后,又提着那条鱼慢慢回了家,可见他的滴水不漏与镇定。通过恋爱、智斗、生活等各种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拥有反差的男主,他虽然平时做事果决,但向女主表白时却会犹豫不决。他聪明机智,身手矫健,但在家会做各种家务,面对感情时还是一个愣头青。他和影佐在一起时一言一行读谨慎小心,但回到同福里之后,又变成一个不善言辞的青年。这种反差,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的饱满,多方面的刻画,凸显了他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圆形人物,形象真正地“立”了起来。
2.金哥
此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枭雄,够狠心,利益至上,谁能给他利益,他就为谁办事。最初与铁林结拜时,虽然是出于利用,倒还有几番真心,但是情义比不过利益,法租界总华捕料啸林授意他去杀了铁林时,他也有过犹豫,但是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如果不是男主识破他的阴谋,或许铁林的命也就没了。他并不在乎所谓的兄弟的死活,甚至连自己的命也没有那么在乎,他想得到的,从始至终都只有利益,他在乎的,是面子。金哥一见到柳如丝,就有了对她的占有欲,但这种占有欲不来源于爱慕,而是因为拥有柳如丝这个头牌,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证明他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金哥有长处,否则他没办法爬到高位。他是剧中最圆滑世故、长袖善舞的人,而且很懂得抓住机会往上爬,可以说是人际往来中的一个范本了。对上司懂得曲意逢迎,对手下也能恩威并施,尊严在利益面前是能够被随意丢弃的。他的存在,更鲜明地衬托出徐天、铁林甚至一些配角身上的优秀品质。
角色“好”与“坏”是有发展过程和诱因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角色就会走入模式化的误区。电视剧一开始,金哥虽然是个小混混,但也不算是个坏人,但他受到利益的驱使,并放任自己的贪欲无限扩大,最终成为一个恶人。
3.陆宝荣&小翠&老马&徐家妈妈
抗战时期的典型人物,四个普通的小老百姓。这四个人虽然出镜率不高,但存在感十分强烈,他们对情节的推动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导演把同福里的生活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讲,一方面能够展现男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使他更生活化,富有人味。另一方面,他们展现了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在战争来临后的真正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怨愤不满,也没什么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更多的,还是忙碌于维持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平和。他们的形象相对比较单一,但是很容易被人记住,给整部剧添上了温情,节奏也随之放缓。
4.柳如丝
《红色》中女性的代表人物,有韧性,有情义,有胆量。出身苦寒,身世艰难,迫于生计,成为舞女。她是看透了世情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独立,首先就要有钱,一句“我身子干净,但是心脏”,大大方方地表态,女性不是谁的附属品,不是被观赏的对象,而是独立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是被动的一方,是等待被拯救的弱势群体,而在《红色》中,女性成了主动者,情节的主要推动者。再看她的表白:“你不喜欢我,我就喜欢钱,你要是喜欢我,你就是我的命”,她的感情热烈而直接。为了心爱的铁林,脱去华服,褪下脂粉,心甘情愿洗手作羹汤,没人看得出这个女子是曾经的仙乐斯头牌。果断冷静、追求独立、勇敢自信,柳如丝这个人物拥有现代独立女性的特征,所以格外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年轻观众中多被称为“柳爷”。
对柳如丝的刻画,仍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她在风月场上的左右逢源,为了钱,她可以出卖身体。然后是她在爱上铁林之后的转变,为了铁林,她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光鲜亮丽的生活,甘愿当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被所谓上流社会的优裕生活迷惑。她对同样身世凄苦的丫鬟小红的照顾,可以看出她仍然留存着善良这一美好品质,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5.方氏夫妇
方氏夫妇是国民党间谍,方嫂比她的丈夫方长青更加有特点,方长青为了党国可以牺牲一切,而方嫂是为了丈夫可以牺牲一切,相比方长青对任务来临时的激动,她显得更为冷静,甚至隐隐有些担忧,与徐天有些相似的一点是,她也渴望平静的生活,希望能够在任务完成后隐居。她有人情味,多次给田丹感情上的建议,推动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发展,在方长青想要杀了徐天时,出言阻止。直到临死前,她才说出心中的话:“死在你前头,真好,省的看着你死,难受。”她不是怕死,只是怕看到丈夫死。以前的谍战剧,对国民党间谍的刻画要么几乎没有,要么就是抹黑。但是《红色》中,方嫂虽然想要平静的生活,却也愿意为民族独立做出贡献,方氏夫妇的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战争做出的牺牲,仍然应该被铭记。
6.影佐
男主徐天在日本时的老师,在中国时的主要对手,军国主义的狂热崇拜者。他对徐天有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欣赏徐天的才华,希望徐天能为他所用,另一方面忌惮并且怀疑徐天,不断地试探。这个人物让我们意识到,敌人是很强大的,反观现在的一些“神剧”,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食物炸弹,各种花样层出不穷,这是对事实的歪曲,也是对我们的英雄的侮辱,没有敌人的奸诈狡猾,残酷暴力,又如何能体现出主角的聪慧机敏、坚强不屈呢?
从上面的人物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物都有其多面性,单纯的一两个词语或者几句话,是无法概括一个人的,所以必须要多方面地来塑造一个人。各个人物都是互补的,每个角色的存在不是都毫无意义的,他们或者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者衬托主角性格,也有的是为了展现社会百态,总而言之,一部影视剧剧,没有好的人物,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作品。
三、小结
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是人物和情节是基本的保障。但现在的影视市场上,有一种怪现象,爱用人气高、长得好看的小鲜肉,喜欢以大热的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剧本。不可否认,美好的容颜能带给人愉悦的视觉感受,但是没有好的演技,演员如何能演出一个好的人物,没有好的剧本,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演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红色》没有小鲜肉,没有大IP,但是有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特效使用和场景布置等,值得以后的影视剧来推敲学习。
参考文献
[1]黄鹏.中国十七年(1949一1966)电影中的反特类型片研究[D].重庆大学,2008:6.
[2]刘中桥.关键在于塑造人物形象[J].文谭,1983(01):11-12.
[3]王石.反面人物形象琐谈一-一由影片《海之恋》所联想到的[J].电影艺术,1980(11):20.
[4]范凯.中国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知网,2011.
[5]贺晓琴.谍战剧《潜伏》的日常生活美学分析[J].新闻世界,2009(8).
[6]邹旭林.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14.
[7]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