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你能从买卖中获得友谊吗?还是从未见过面的那种。若以现在的情况来说,你相信自己能从淘宝或者京东等电商的网上购书获得和客服人员的友谊吗?可能很难下结论,但上个世纪的海莲·汉芙一直生活在美国却和英国伦敦一家古书店有着二十年的深厚友谊。
没有囫囵吞枣般看完而是认真地看完这本书信合集。整本书是以书信内容构成的,皆是海莲自己写给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信和店员们的回信,他们由最开始的陌生到最后的相识,一切都很顺利成章,一切都似乎是必然。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起承转合的故事,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的经历,却有平淡生活中的一抹色彩。
在读书方面,我很是佩服海莲的。虽然海莲家境贫穷可是却从未停下过读书,她读书并不是翻完就算看完,而是欣赏每一句、每一段、每一个故事,即使她只买得起二手书或旧书。他愿意分享自己看书感受,“上次《哈兹里特散文选》寄达时,一翻开就看到扉页上写着‘我厌恶读新书’,我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前任书主肃然高呼:‘同志!’”,那些新奇的读书感受与文学批评都是她人格的闪光点,也是让书店店员们喜欢她的理由。
在人格方面,我也很欣赏海莲,因为她一开始写信便不扭捏,让人读来并不觉得是一个无礼的女士,反而让人愿意去了解她,也愿意去帮助她。书店的店员,特别是把自己看成海莲的“专线书信员”的德尔,一开始有些拘谨,每一封回信都用“亲爱的汉芙小姐”之类的敬称,但几次过后,海莲抱怨到这样太生分,想让德尔直呼名字就行,德尔也渐渐改变了这样拘谨的做法,两人之间的友谊也慢慢稳固起来,无关风月,只关友情。除了德尔,还有塞西莉、比尔、韦尔斯等店员也成了海莲的朋友,最先德尔不允许他们与海莲通信,这样不太好,但渐渐还是默许了他们与海莲书信来往。海莲会给他们寄去猪肉,牛舌罐头和鸡蛋,这对于一个旧书店店员来说,只有在过新年时才能勉强吃到,有时候只能在黑市远远看一眼。所以店员们对海莲更加的喜欢和尊重,我们也知道海莲并不富裕,却慷慨地送给店员们这些东西,而且也没有一次赊过书款,可见她也很尊重喜欢他们。一来二去,这一段二十年不曾见面的深厚友谊便开始了。不过海莲这一生都不曾去过大西洋另一端查令十字街84号,看看这个“属于”她的书店……
回到现在,21世纪的如今,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大都告别了曾经缓慢的书信通讯,交流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频繁,人们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却遗忘了书信时代最单纯的美好,“一语千金”实为难得。
书信是由写信回信的人手写的,每人的笔迹各有不同,可以说每一封信都是有价值的,有象征性的,与用键盘敲打出来的印刷体不同,书信中的一字一句都是有情感的。仔细观察了下,很多的书信开头都有“见字如面”类似意义的简句,可知,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是第二个自己,“一封家书抵万金”、“一封情书深似海”,现在也慢慢消失了。文字的力量没有缩小但它的载体所能承受的情感重量却变得越来越不堪。
与《查令十字街84号》些许类似,中国有《傅雷家书》,数百封傅雷写给儿子傅聪与儿媳的家信,因特殊原因,剩余的家书大都是傅雷的“独白”,但仍可看出傅雷教育子女的严厉和深沉的爱意,字迹或潦草,或工整,可看出其心里活动的变化。有血有肉的人物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眼前。而海莲的这本书便给我呈现出来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爱好和相同美丽的心灵。没有什么不良的动机,一切都很单纯,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的思想交流,即使他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若说唯一被影响的,应该是现实的残酷让海莲从未有充足的资金去一趟英国看看她的书店,去看看盼她盼了二十年的店员们。直到德尔死后也不曾见过海莲,着实是遗憾。我也实在为他们的相见未果感到十分难过。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若有机会我能去一次伦敦,一定一定会帮海莲看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