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西南丝绸之路

作者:杨澜
主要内容

1.僰道(1)古道路名。战国、秦汉之际统治者修筑的一条通往僰族集居地方的道路。秦国李冰为蜀守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沿岷江浚河修路至僰族集居的中心地即今宜宾市,开通了蜀、僰之间的道路,这条通僰之道,史称僰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常接李冰所通之僰道,由僰国中心地即今宜宾市向西南延伸,直修筑至今云南曲靖,全长2000余里。因路修筑在僰族集居地内,故称僰道;又因路宽五尺,史称“五尺道”。秦末及汉初一度废弃,汉武帝时复通,名“南夷道”。(2)古县名,汉置(另一说秦置)(参见“僰道县”条)。

2.五尺道古道路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在李冰所通僰道的基础上开筑了一条由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因路宽五尺,史称“五尺道”;因路修筑僰族集居的地方,又称“僰道”。路北起今宜宾市,南抵今云南曲靖,全长2000余里。《括地志辑校》谓:“五尺道去郎州”。为西汉“南夷道”、唐宋“石门道”的前身,即今之谓“西南丝绸之路”的东路。

3.石门道古道路名。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在秦开辟的“五尺道”基础上经历代修筑而成。起自今四川省宜宾市,中经四川宜宾高县境内石门山,南达云南昆明、大理等处。唐与南诏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今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4..据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由于秦国的扩张,古羌人诸部被迫顺横断山南下,成为藏、僳僳、普米等诸多民族及其支系的主要先民。秦国大将常安从夹道向南开辟的五尺道,是中央政权经营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公元前4世纪末,被秦国所灭的蜀国残部沿古道南逃,在今越南北部建立了文郎国,将璀璨的巴蜀文化带到了西南地区。在川、滇的古墓中,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由西亚传入的琉璃珠。

5.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当他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阿富汗境内时,却吃惊地发现了商人们经由印度贩去的四川特产—蜀布和邛竹杖。显然,无名的开拓者早已经打通了华夏大陆连结南亚、西亚的道路。其后,汉王朝全力开发西南,在各地置官设治,修筑驿道,使具有中原文明的汉族直抵滇缅之边。蜀汉时期孔明的南征,进一步加强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

6.从隋唐至宋代,战火频起于古道之上,大渡河以南长期处于云南地方政权南昭和大理的统治下。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其声誉掩盖了更为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元代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攻占云贵高原。明王朝在西南边疆的经营极为成功,特别是勇将邓子龙率精兵驰援边关,为平息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7.宋明之后,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西南丝绸之路渐趋沉寂。然而,古道上的民族迁徙、商业贸易、宗教传播以及军事活动从未中断过,至今任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沿古道干线修筑的中、缅、印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在反击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西南丝路从四川起,分别走东南面的五赤道和西南面的灵关道,最后汇合于大理,再从大理往西,经过漾濞县城,进入博南山区。博南是公元1世纪开始沿用的县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县。这条山道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前后下令开凿的(当时称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便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这一条丝路通过的主要地区,所以「永昌道」便是这段古道的名称。

9.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源源不断的输出,国外的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又输入。到了唐代,这条丝道更加兴旺发达,经久不衰。但后来由于又发现和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古道逐渐人稀。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丝路的绝大部分道路,已淹没在时间的风雨之中,但一些雄关险道,骡马蹄印,诗联题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保山的水寨、官庄等路段,都是当年用人工凿岩开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长约10余公里,原设平坡铺、山达铺、水寨铺等邮驿站点,现尚存平坡铺的小街宽3米,长50米,两端有街门等遗迹。由平坡西上罗阳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路径曲折陡峭,有500余级台阶犹如天梯,史称"梯云路"。石阶上犹存骡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达13厘米。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