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元狩元年,张骞出使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在当地见到蜀布和邛竹杖,推测有道路由今四川经云南达印度。考古材料证明,这条道路在汉代以前已存在。1975年,在春秋晚期的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一颗蚀花肉红石髓珠,这种石珠产自印度河流域和西亚一带。在晋宁石寨山7号墓,还发现了一件从印度传入的有翼虎图形银带扣
汉武帝得到张骞的报告后,遣使者寻觅通往身毒国的道路,在滇国(中心在今云南晋宁)以西被昆明部落所阻。元封二年(前109)和六年,西汉两次对昆明部落用兵,在滇国的协助下终于打败昆明部落。以后,汉武帝又在今永平、保山一带置巂唐、不韦两县,整修了由大理至保山被称为“博南山道”的道路。魏晋时此道保持畅通。因货物从身毒和身毒以西诸国运抵永昌(今云南保山),《魏略·西戎传》说:“永昌出异物”①。蜀汉曾在永平以西的澜沧江渡口建竹索吊桥,唐代此桥仍存。
唐朝与西亚诸国的交往十分活跃。为保持此道的畅通,唐于贞观时对道路所经地区的松外叛蛮用兵。
宋熙宁七年(1074),四川商人杨佐受命至大理国联系买马。他在大云南驿(在今云南祥云县)见驿前有里堠碑:“题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审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3]可见宋代西至身毒国道仍通行不辍。
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中庆(治所在今昆明)经大理达腾冲的道路设驿站。元代西至身毒国道不仅依然通行,而且通过此道云南与印度的联系还相当密切。
明清两代,此道仍是云南联系印度重要的道路。据《明会典》记载,明朝在今保山县西南设蒲缥驿,在腾冲设腾冲驿,由此往西的道路则未见设置驿站[4]。
我找了五篇论文,但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全部介绍完,因此选了两篇来进行介绍,接下来是对论文的介绍。
《简论西南丝绸之路》——方铁:这篇论文是在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完成的。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历程,各朝代对这条路的重视程度以及所采取的保护这条路畅通所做的努力。主要分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变迁”“、西南丝绸之路的修建与管理”“西南丝绸之路的利用”三个子目。在这篇论文之中,作者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这条路上所运输过种类繁多的商品以及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运用对云南地区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建筑民居,民族服饰等产生的深刻影响。
《简论西南丝绸之路的复兴》——曹力生:这篇论文提到了西南丝绸之路现今不受重视的状况,并列出了一系列振兴西南丝绸之路的原因与措施。他认为,目前我国西南各省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有以下优势:政治上,我国与东盟诸国历史上就有着传统的友谊,并且已经同诸多国家确立了建交关系。经济上,我国与东盟诸国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人文地理上,我国西南各省与东南亚国家距离较近,且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较为相同。又主张从投资市场,商品市场,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几方面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一方面可以促进西南各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振兴西南丝绸之路。
